東北網6月10日訊(記者 劉嘉)6月10日是第7個『黑龍江濕地日』,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暨黑龍江濕地日哈爾濱濕地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哈爾濱舉行。本次活動主題為『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突出宣傳濕地保護法,營造全社會珍愛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活動現場。
多年來,黑龍江省利用『世界濕地日』『黑龍江濕地日』『黑龍江省濕地保護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各地、濕地類型保護地和新聞媒體,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濕地保護宣傳。通過建立濕地生態科普宣傳教育基地、提供自然教育活動場所及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方式,向廣大中小學生和群眾普及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展示濕地資源特色和修復保護成效,傳播濕地文化,講述龍江故事,凝聚保護共識。
據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統計,黑龍江省是全國濕地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也是最早履行國際濕地公約、最早進行濕地立法的省份,哈爾濱市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全球僅有18個城市獲此殊榮。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省內現有濕地面積5250萬畝,約佔全國濕地總面積15%,位居全國第四,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兩大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廣袤、多類、獨特的濕地資源,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大美龍江更具秀美氣韻和生態靈性。
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處處長殷彤向記者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2.65億元,實施了一系列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完成退耕還濕面積55.97萬畝,位居全國前列,有效擴大了濕地面積,擴展了瀕危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空間。紮龍等重要濕地持續實施補水工程,不僅提高了濕地生態系統質量,還提高了周邊群眾保護參與意識,帶動了農戶增收,鞏固了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紮龍、興凱湖、七星河、珍寶島、撓力河、三江等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瀕危鶴類等珍稀鳥類的主要棲息地。
據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建立了10處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居全國第一,103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20處,省級53處、地市縣級30處),75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1處濕地保護小區,形成了覆蓋全省的濕地保護網絡。絕大多數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都建立了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構建起全國最大的省級濕地保護網絡和管理體系,在濕地資源保護、維護生態安全中發揮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