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鴨山城市景觀,安邦河兩岸被綠色覆蓋。張仁纔攝

寶清縣集中回收包裝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馬淑芬攝

七星河濕地成為鳥類的天堂。馬淑芬攝

紫雲嶺杜鵑花開。張仁纔攝
黑龍江日報6月21日訊 初夏時節,行走在雙鴨山的土地上,你會發現,天變得更藍了,水變得更清了。良田沃野、碧水青山,這座黑土濕地之都、綠色生態之城時刻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探索實踐,全力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大文章,交出一份優秀的生態治理『成績單』。
厚植生態綠色底色,提昇發展質量成色。近年來,雙鴨山市竭盡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生態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持續的改善,為全市轉型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安全保障。
美麗濕地叫響『多彩雙鴨山』
『快看,那兒有一對丹頂鶴!』順著七星河濕地管理局副局長李鑫手指的方向看去,兩只丹頂鶴正在濕地深處優雅漫步。『丹頂鶴對棲息地生態環境十分挑剔,空氣和水質都要最佳。全球一共纔1000多只,在我們濕地常年棲息的就有10對。』李鑫自豪地說。
在七星河濕地,可以看見的便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色,這裡葦草連天,許多鳥類在這裡雲集。據科研監測數據顯示,三年來,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內鶴類、鷺類、鷗類和雁鴨類等水鳥數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候鳥總量由23萬只增加到近40萬只。
雙鴨山市生態環境優良,資源富集,是黑龍江唯一兼有大煤礦、大糧倉、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等特色資源的城市,被譽為『黑土濕地之都、綠色生態之城』。發展至今,雙鴨山濕地總面積已有26.3萬公頃,超過市域總面積十分之一;擁有5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七星河、撓力河、雁窩島等濕地從西至東串成翠色的『珠寶項鏈』,綿延300多公裡,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北大荒特有的自然地理風貌和生物多樣性,是三江平原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自然性的原始濕地,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重要生態區之一。豐富的生態資源、宜人的氣候環境,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使雙鴨山具有了發展全域旅游的潛力和優勢。作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40%,建成區在46.5%以上。烏蘇裡江是全國少有的幾條沒有污染的河流,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存最為完好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雙鴨山市始終堅持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堅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濕地保護作為打造城市品牌、助推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本著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方針,堅持『以保護求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戰略,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原始濕地,在雙鴨山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凸顯了三江平原濕地的縮影。雙鴨山曾獲得『全國濕地生態保護示范市』的殊榮。七星河濕地被譽為『中國白琵鷺之鄉』,千鳥湖濕地被評為『全國最美濕地』。保護區所在地全部為國家級生態縣。
依托大濕地、大森林、大界江等生態優勢,雙鴨山堅持全域、全季旅游發展定位,深度挖掘各類旅游資源,精心設計全域旅游產品,加快景區及線路基礎設施互聯配套,分類推出一批紅色基因、綠色生態、黑色資源、銀色冰雪及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叫響『多彩雙鴨山』旅游品牌。
農業整治保護耕地『大熊貓』
在寶清縣尖山子鄉北崗村郁郁蔥蔥的田間,一個曬得黝黑的莊稼漢每天都在田間地頭巡查,不時地掏出小本記上幾筆,間或停車撿起丟棄的農藥瓶……他就是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雪亮。
『以前地裡、壕溝裡到處都是農藥瓶,不但污染了水,也污染了黑土地,種出來的農作物品質不好,賣不上價。』李雪亮說,現在土壤環境好了,他們村大豆品質提高了,價格一路走高,市場供不應求。
雙鴨山市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以寶清縣為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存儲、處置工作。到2020年末,全縣共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采取『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市場化運作、精准扶貧掛鉤、執法部門監督』的一體化機制,回收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2044萬個;全市按照合理區域布局方式設立回收站點786個,各縣區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316.6噸。
『秋天深翻秸稈還田,春天用腐熟劑,促進秸稈發酵變成有機肥,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寶清鎮雙泉村黨支部書記王立波說,他們村2000畝水稻田產量的提高就受益於黑土地保護項目。
近年來,寶清縣還通過農藝、農機、工程、生物等綜合配套技術措施,減少了化肥用量,提昇了土壤有機質。目前,寶清縣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區域土壤耕層厚度提高了7.2厘米;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3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05個百分點以上;旱田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20厘米左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雙鴨山以四方臺區為試點、在全省率先探索推進建立『田長制』,通過實行區(縣)、鎮、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並以『五化』理念為引領構建『分級管土、科學用土、分類治土、防污護土、全民愛土』的體制機制,保護黑土耕地資源、改善黑土耕地質量,通過多方聯動、防污護土,落實秸稈綜合利用,加快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綜合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全面阻斷土地污染源。
雙鴨山地處三江平原富硒土壤帶核心區域,全市擁有1500餘萬畝黑土地(市屬620萬畝),糧食產能一直穩定在140億斤以上。作為糧食生產大市,雙鴨山市深入實施黑土耕地保護戰略,特別是通過推行『田長制』等有效舉措,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維護農業生態安全。采取封育保護、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保土耕作、侵蝕溝治理、恢復植被和灌區配套等措施,完成水土治理面積1370.1平方公裡、退耕還林還草面積336.62公頃,節水總量超6億立方米。
推動綠色發展做好生態治理大文章
青山、綠樹、花草、人家,天人合一,相映成趣,無一不顯露出城林相融、人與自然的和諧曲調。近年來,雙鴨山市堅決扛起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抓環境就是抓發展的使命擔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田長制、林長制,積極探索『多長合一』基層生態綜合治理新機制。堅持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並重,全面落實『三線一單』各項管控措施,綜合利用和處置好工業固體廢物,啟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修復。持續加快『三北』退化防護林修復,推動森林城市健康發展。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緊盯『雙碳』目標,探索節能降耗有效途徑,加快推進工業污染排放技術改造,建設綠色低碳現代化工廠。
加強河湖生態系統治理,堅持管水、留水、養水綜合施策,重點治理安邦河流域污染問題,提昇馬蹄河、撓力河、七星河等流域水體水質。全面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零容忍』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強化水資源管理,完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任務。以『五化』為方向,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推動生產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提昇全民生態意識。倡導綠色價值觀,開展植樹綠化、節能節水、糧食節約行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鄉鎮,讓綠色、低碳、節約成為社會風尚和全民自覺,讓雙鴨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常見。
穩步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大文章,困擾多年的污水直排、空氣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飲用水源地和國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331天提昇至351天,饒河縣再獲『中國天然氧吧』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