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訊(記者 陳顯春)綏棱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水田面積70萬畝。綏棱縣實施了2018-202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結束後,項目區耕地質量比項目實施前的2018年提高了0.55個等級,土壤有機質提高了3.5%,水田耕層平均厚度比2018年提高了5厘米,水稻比2018年畝均增產77斤。
乾濕交替灌溉。
據綏棱縣農業中心主任張海東介紹,為解決全縣水田耕層變薄、養分不均衡、土質結構不良、早春土溫冷涼等問題,特別是種植戶不懂技術,不會水稻秸稈還田和認為水稻秸稈還田費工費時費錢,不願意還田問題,綏棱縣在省各級專家的指導下,研究探索出了不同於其它地區的『綏棱縣水稻秸稈全量粉碎旋混切壓還田技術模式』。
秋季翻埋。
主要技術路徑是水稻秸稈全量粉碎拋撒—旋耕整地還田—攪漿切壓攪勻—輔以相關配套技術。
秋季水稻收獲時,收割機安裝粉碎拋灑設備,將秸稈粉碎10cm以下,均勻拋灑、不積堆。留茬高度10?15cm。然後用9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牽引旋耕機旋地,旋耕深度18?20厘米,把秸稈均勻混埋於20厘米耕層之中。
第二年春季,根據插秧時間提前15?20天放水泡田,采用花達水泡田,水深沒過耕層2?3cm,寸水不漏泥。然後用帶有切壓裝置的攪漿平地機進行攪漿作業,耖平2?3遍,將秸稈進一步切壓攪勻到20厘米耕層內,達到待插狀態。
春季倒漿。
秸稈還田後,有條件的種植戶每畝施優質農家肥1.5立方米,均勻施入20厘米耕層內。應用測土配方肥、有機肥、緩控肥、生物肥、水溶性肥等新型高效肥料,達到化肥減量替代效果。
水稻移栽後水深3?5厘米,返青後采用間歇灌溉(除孕穗末期和抽穗期保持適當水層外),無水1?2天後,灌新水3?4厘米,如此反復直到排水待收前。促進土壤氣體交換和有害氣體釋放。實踐看,這種技術模式非常易於掌握和操作,沒有增加成本、沒有費工費時,通過田間監測,未產生有害氣體、未出現秸稈漂浮、未發生病蟲害現象,一舉解決了養地培肥和秸稈禁燒難題。

插秧深施肥。
張海東說,為了增強示范引帶作用,根據全縣黑土分布區域特點,結合綏棱縣三大主栽作物布局,確定了承擔項目水田任務的11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並且建立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示范區。通過對技術的集中展示和組織觀摩學習,水稻秸稈全量粉碎旋混切壓還田技術模式迅速在全縣推開,除10萬畝左右的沙包地不能應用此技術模式外,其他60萬畝適合應用的耕地全部應用此技術模式。農戶從主觀上接受了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技術模式,思想上發生了根本轉變,保護黑土地已經形成自覺行為。

秸稈粉碎拋灑。
三年來,不但黑土地質量得到了較大提昇,而且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特別是在水稻秸稈全量還田上更為突出。每年通過水田項目區帶動了全縣水稻秸稈全量還田面積達到60萬畝,佔全縣水稻總面積70萬畝的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