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齊齊哈爾市泰來200萬畝水田孕育豐收盛景
2022-06-28 09:01:53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李俊龍 梁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28日訊 排排整齊露出水面的秧苗,迎風輕舞,碧波般的連片水田網格間,時而有幾位稻農,身著水衩裝,彎腰補苗對春耕畫作進行著修飾。隨著他們的每一次邁步,水波紋便會四散開來,讓田連阡陌的稻田呈現出了一幅亦靜亦動的美麗畫面。

  泰來縣克利鎮保安村稻農劉文義,正是這些人中的一位,記者見到他時,他恰在泥濘的水田中行走得起勁兒。『現在咱們都是機械插秧「唱主角」,效率高、速度快,我今年新嘗試了優質品種「中科發5」,種了320畝,5天時間就全部插完。』向記者介紹情況的同時,劉文義也沒放下手裡的活兒,只是放大了音量,讓話語從水田間傳至到了記者耳中,並開玩笑地說現在時間寶貴,可不敢耽擱。

  不過,劉文義也介紹說,機械插秧雖好,但有時會有缺苗、斷苗的現象,並且泰來縣5月份刮了一場大風,個別剛插的秧苗會有飄苗現象,本著不浪費一寸田的原則,當地稻農目前都像他這樣,在水田插秧結束後,開始人工補苗。

  與劉文義這樣的稻農類似,在泰來縣內積溫稍低的勝利蒙古族鄉,合作社或水稻種植戶們在完成水稻插秧後,除了進行補苗作業外,還通過自購或購買服務形式,開始利用植保無人機,對補苗後的稻田噴施水稻返青肥,以便讓稻苗快速返青,利於水稻生長。

  位於第一積溫帶的泰來縣,是我省主要的優質水稻產區之一,今年通過早部署、早啟動, 5月初時便掀起了水稻插秧高潮,憑借插秧機械的合理調度,於本月25日就全面結束了全縣200萬畝水田的水稻插秧,隨後陸續轉入田間管理階段。此外,另一種『種、養結合』促增收的新模式,也在當地風風火火地進行著。

  去年,泰來縣開始探索稻蟹、稻魚等『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模式,將其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渠道。大興鎮阿拉新村的稻農陶利利響應號召,首先在自家經營的230畝稻田中投放了蟹苗,成了全鎮稻田養蟹實驗示范基地,並且秋天嘗到了新模式帶來的良好收益。

  按陶利利的說法,『與單純種植水稻相比,稻蟹每畝就能增收500元左右,而且稻蟹養殖還能促進水稻提昇質量,更有賣點。』近幾天,不僅是他正在陸續往稻田中投放蟹苗,周邊很多稻農們也紛紛有樣學樣,大興稻田養蟹之舉。據了解,在阿拉新村,今年的稻蟹種植面積達到了3000畝,並於5月底就完成了所有蟹苗的投放,開啟了一場優化種養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的新征程。

  穩定中求新、經驗中求變、發展中求進,水稻種植大縣泰來縣,如今正不斷摸索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水稻產業的新路。

  據泰來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柴玉石介紹,在水稻種植中,當地堅持水稻有機化發展方向,在今年全縣200萬畝水稻中,推廣『龍洋16』、『龍稻21』、『綏粳18』、『中科發5』等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同時,參照去年水稻市場價格,從穩產增收角度發展豐產圓粒水稻50萬畝,有效降低種植風險。而在進一步提昇水稻生產附加值中,今年當地還繼續推廣稻蟹、稻魚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4萬畝,並結合全縣所設的120個園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著力利用生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打造出水稻主產區的發展新引擎。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