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7日訊(記者 王亮)近年來,黑龍江省針對稻田土壤結構不良和秸稈還田難等突出問題,建立了以水稻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水肥優化培肥『三江模式』。連續3年實施該模式,土壤有機質平均增加1.5克/千克以上,土壤容重下降3%以下,水稻產量提高8%左右。

春季攪漿。
據了解,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多樣,跨6個積溫帶、含15種耕地土壤類型,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
水田的黑土地保護與旱田的有什麼區別?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水稻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彭顯龍表示,旱田的黑土地保護主要是提昇有機質數量,並且旱田開墾時,通氣狀況是變好的,而水田在『淹水』的環境下,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積累,不會像旱田那樣降低的很快。

機插秧側深施肥。
『當前面臨重要的問題就是秸稈還田難。』彭顯龍表示,水稻秸稈裡含硅特別多,木質素含量也比較高,把秸稈打碎不容易。『三江模式』能把秸稈還田做的好,主要是高度的機械化。

秸稈粉碎拋灑。
據了解,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水田培肥『三江模式』,主要針對稻田土壤結構不良和秸稈還田難等突出問題,采用水稻秸稈粉碎並拋撒均勻、合理配施有機肥,通過翻埋、旋耕和原茬攪漿實現秸稈、有機肥還田,優化水稻田間管理,實現稻田培肥、高產和養分高效統一。

秋季翻埋。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三江模式』在收獲粉碎上的技術要點為采用聯合收割機將水稻秸稈粉碎至10厘米左右,拋撒均勻。在還田作業上,秋季采用大馬力拖拉機配套水田翻地犁(或旋耕機),翻(旋)至20厘米左右;春季泡田3-5天後,進行平地埋茬或者攪漿1-2次,控制秸稈漂浮,確保不影響插秧。同時,另一種還田作業方法,則是春季泡田3-5天後,用原茬攪漿機攪漿1-2遍,若田面不平可?平1次。

秋季旋耕。

原茬攪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