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二十大代表風采|楊德森:專注水聲研究40年
2022-10-11 07:38:2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一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片由哈工程提供

  將人類『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最大限度令水中航行器減振降噪,增強安全隱蔽性,同時更靈敏地捕捉對方的蹤跡,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楊德森教授畢生研究的核心內容。

  作為我國水聲工程領域知名專家、水下矢量聲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先行者,楊德森與水聲事業結緣40餘年,像一部無聲的水下聲吶,把自己一生深深潛入大海,為祖國萬裡海疆打造水下『千裡眼』和『順風耳』。

  40歲那年,楊德森帶領團隊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吶,建立了水下聲場的矢量探測模式,矢量聲吶由此誕生。

  矢量探測技術提出之初,理論與實踐探索異常艱難。楊德森說,那些年最苦的不是探索方向的煎熬,也不是試驗中的辛苦,而是在各種壓力與期盼之間,無法言說的孤獨與迷茫。

  最後測試中,當矢量聲吶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屏幕上時,團隊一下沸騰了,所有壓力在那一刻瞬間釋放。那次試驗成功是中國水聲由標量邁向矢量的裡程碑,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

  水中目標的低頻段噪聲降低,一直是水聲領域的世界性難題。近年來,楊德森試圖用一種新方法實現突破。

  沒想到,一個經過理論推算感覺完全沒有問題的項目,在試驗階段就被困住了,而且一困便是11年。

  2011年初,楊德森和大家商量:『最後再堅持一次,如果還不成功,咱們就不做了。』

  又是沒想到,外場的最後一次試驗竟然成功了,跳動在屏幕上的試驗結果令在場隊員激動不已,11年的漫長時光終於換來了『高光』時刻。

  矢量水聲技術在不斷優化昇級後,走向深海是必然。水密問題成為水聽器走向深海的又一個難題,在淺海試驗從未失手的設備,一進入深海便反復出現水密問題。這個問題,困擾了楊德森團隊半年之久。

  有一天,楊德森在步行上班途中,突然想到異種材料之間的水密問題,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從整體去思考呢?結果,新方案僅用一天時間,就解決了『糾纏』半年之久的難題。

  教師、黨員,是楊德森心底最神聖的角色。每年新生開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都會邀請楊德森做專業導論,他的開篇總是一張特別的地圖:『從你成為哈工程的一名學生起,請記住,我們的國家還有300萬平方公裡海疆需要守衛,這是每一個水聲人必須有的責任擔當和信念情懷。』

  楊德森先後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國家科技進步獎數項,他的團隊是全國首批命名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萬人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從教41年、黨齡40年,楊德森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師者風范、黨員形象已隨著歲月刻在骨髓裡。

  在試驗現場,為更好接收聲音信號,楊德森經常白天黑夜連軸轉;出海時,床位不夠,楊德森晚上睡在操作間,白天卷起被褥乾活……

  出海是一件辛苦事,在海上顛簸幾天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可實驗周期一旦排好,就必須風雨無阻。

  『能付出是一種幸福,被需要是一種價值。』楊德森堅定地說:『我將盡我所能,推動我國水聲事業進步一點,再進步一點,圓我們幾代人海洋強國的夢想。』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