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先後湧現10位世界冠軍,斬獲世界級金牌177塊,其中包括冬奧會金牌8塊、特奧會金牌7塊。此外還有國家級金牌535塊以及16次世界紀錄的突破……這些全國冰上運動所取得的傲人成績,都是由七臺河這座僅69萬人口的小城綻放而出。
解碼這座小城:『奧運冠軍之城』『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纔基地』『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纔基地』……一系列榮譽的背後是一批幾十年如一日薪火相傳的教練員群體用夢想、執著、堅守、奉獻、汗水所鑄就的深厚堅實的基礎。
近日,黑龍江省舉辦第十屆『龍江楷模』發布儀式。授予七臺河市短道速滑教練員群體『龍江楷模』榮譽稱號。今天向您講述他們紮根冰場、薪火相傳,獻身我國短道速滑選纔育人事業的教練員群體的故事。
不懈奮斗、頑強拼搏的鮮明本色
1969年,18歲的孟慶餘和400多名知青一起,從哈爾濱來到七臺河成為一名煤礦工人。源於對滑冰的熱愛,每到冬季孟慶餘便利用工餘時間,跑到澆冰的學校操場甚至小河、泡子上自由飛馳,磨煉意志的同時琢磨出了一套良好的速滑技戰術,一舉三破紀錄拿下合江地區滑冰比賽的三個冠軍。因出色表現,孟慶餘於1974年如願以償被招收為市體校的一名速滑教練並領銜組建一支少年業餘速滑隊,開始了無怨無悔的執教生涯。
組建速滑隊之初,訓練條件異常艱苦,教練的辦公室和隊員宿捨就在山下燈光球場的看臺下,四面透風、寒冷徹骨。為了能讓孩子們准時訓練,孟慶餘每天凌晨2點起床,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套上牧羊人穿的大氈靴,頭臉圍得嚴嚴實實,灌好水箱,拉上沈重的鐵爬犁,繞著冰場一圈圈密密實實地澆水。一場冰澆下來,皮手套濕透,手凍得又紅又腫。寒來暑往,年復一年,無論是當一名普通教練,還是後來走上領導崗位,一段段艱難的歷程就像冰場上那一圈圈銀色的跑道,一批又一批的隊員在孟慶餘的帶領下克服艱苦的訓練條件,從這裡起步。
2006年,連續奔波多日的孟慶餘,為了不落下哈爾濱訓練基地上午10點的冰上訓練課,為了不耽誤孩子們每一分鍾的寶貴上冰時間,當天凌晨便從七臺河驅車趕往400多公裡之遙的哈爾濱,路上遭遇車禍不幸罹難,永遠告別了讓他魂牽夢繞、無限熱愛的那片潔白無瑕的冰場和那些視如己出的隊員們……擦乾悲傷的淚水,銘記恩師的教誨,更接過他手中的秒表,他的幾代弟子們董延海、趙小兵、張傑、韓梅、張利增……同樣以不懈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傳承著他未盡的事業不斷奔向未來,鍛造出一批又一批為家鄉、為祖國爭光的短道速滑精英。
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特質
當年,因為七臺河沒有室內冰場,為了提高重點班孩子們的實戰訓練成績,老教練孟慶餘帶隊轉戰哈爾濱冰上運動基地,每年別妻離子長達9個月。冬奧冠軍范可新的父親曾經是名修鞋匠,有時生活費都接濟不上,參賽時沒錢購置一副新冰鞋,范可新難過得獨自躲在屋裡落淚,想返回七臺河訓練。孟慶餘覺得她是一個非常有潛質的隊員,半途而廢實在可惜,就掏出工資為她買了副嶄新的冰刀,在生活上經常資助她。范可新非常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機會,更加刻苦訓練,終於入選國家隊成為一名頗有前途的專業速滑運動員。
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副校長趙小兵,紮根七臺河從教33年,培養了冬奧冠軍孫琳琳、世界冠軍王偉和李紅爽、青奧會冠軍徐愛麗、亞洲錦標賽冠軍張紹陽等200餘名優秀運動員。33年中,她數次放棄了高薪聘請的機會,一直堅持為5到10歲基礎班的孩子做啟蒙教練。趙小兵是個不愛請假的『鐵人教練』。1992年趙小兵懷孕期間,仍然堅持每天步行1個小時到室外滑冰場給孩子們上課。後來,她實在走不動了,就領著孩子們到她家附近的岩石山練體能;再後來,她連岩石山也去不了了,就看著孩子們在她家的院子裡做陸地訓練;直到分娩前五天,她實在挺不住了纔肯休息。孩子滿月後的第二天,她又重返訓練場了。
張傑曾是國家短道速滑隊運動員,在第16屆世界大學生比賽上打破世界紀錄,是從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走出的第一個世界冠軍。2014年,張傑與丈夫董延海不顧上海方面的盛情挽留,一起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七臺河,為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辦了特奧短道速滑隊。出任公益教練員,不拿薪金、義務執教的張傑,以慈母之愛耗費著大量心血艱難執教著這支26名殘障兒童的特殊隊伍。張傑克服殘障孩子聽不懂、站不穩等諸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顧早年超負荷訓練積累的傷痛和新傷疊加,在實踐中摸索,自主設計專項訓練方案,總結出一套獨特有效的教程,從最初的扶著、攙著,直至孩子們可以在冰上飛揚。張傑所寫的10本、近1200篇、近10萬字的教學筆記,滿滿記錄了對短道速滑事業的執著和對殘障孩子的無限愛意、殷殷期望。時間定格在2017年3月21日的奧地利,『穩住!穩住!好!好!再穩一點!』,隨著張傑聲嘶力竭的吶喊聲,中國特奧代表團短道速滑七臺河籍運動員,斬獲第11屆世界冬季特奧會短道速滑4金2銀,在2019年舉行的第15屆世界夏季特奧會上,張傑培養的孩子們再奪速度輪滑3金1銀1銅,並實現七臺河速度輪滑項目特奧金牌零的突破。張傑先後獲得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個人、感動龍江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感動龍江年度群體、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的教練張利增,2015年退役時,正是北冰南展最火熱的時期,北京、青島、杭州等許多城市的用人單位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是,張利增還是放棄了高薪、編制和房子,回到他深愛的家鄉七臺河執教。回來的第一年,為了選拔好苗子,他無償在特色校中當了一年滑冰課老師。此後,他被調入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執教,他向國家隊、黑龍江省隊、黑龍江省體校跨級和直接輸送42人。他執教國家隊心系冠軍城,挺起冠軍之鄉發展的中堅力量,承擔著從最基層特色校後備人纔的選拔到體校重點班的培養輸送以及省青年隊為國家培養高水平專業人纔,三個梯隊建設與運行的重任。
科學求實、大膽探索是屢創佳績的有力武器
創新驅動越來越成為競技體育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橕,也是七臺河短道速滑教練員群體始終堅持的重要理念。他們不斷從運動裝備、訓練細節、技戰術水平、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後備人纔培養等多方面深挖細摳,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機制,推動了七臺河短道速滑事業行穩致遠。
孟慶餘雖然號稱『?子教練』,但他使的並不是蠻力,他一直在實踐中思考更好的訓練模式,追求更高級的『冰感』。針對短道速滑教練隊伍年紀輕、實際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孟慶餘總結出了『高、精、尖、准、細』自成一家的訓練方法,提倡注重常規訓練與敢於創新相結合,因地制宜創造性強化隊員心理素質和勇敢精神,堅持常年進行冰陸兩棲體能和技巧訓練,把打牢基礎貫穿整個訓練周期的全過程。休冰期間組織年輕教練學習國內外短道速滑最新實戰技巧,親自指點年輕教練們撰寫訓練心得。1992年他撰寫了《學先進找差距下功夫趕上去——第二屆亞洲杯短道速滑比賽觀感》發表在國家級《冰雪運動》雜志上。
2014年,作為『特殊人纔』回鄉任教的董延海,大膽創新後備人纔培養體系。他針對長期存在的招生難,選材難的問題,以各小學為依托推動創建了7所『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特色學校』,將選材、基礎訓練在學校中完成,幫助學校建立短道隊伍並堅持長期、系統訓練,實現了後備人纔科學訓練、可持續發展,真正形成了特色校、基礎班——重點班——省隊——國家隊的『金字塔』式競爭培養輸送模式。
教練員趙小兵創造了少兒訓練技術與趣味融合法,建立了家長有序有度參與溝通聯絡機制,吸引了更多孩子學短道速滑,有效提昇了少兒短道速滑學員的興趣。
1989年出生的新生代,現已成長為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教練組組長、短道速滑特色校總負責人和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隊中方教練員的張利增,在執教實踐中深研細悟,在國家級刊物先後發表《短道速滑比賽中戰術意識與集體意識的培養》《短道速滑運動員高強度間歇訓練模式研究》等多篇學術論文,為短道速滑理論與實踐促進融合、教育科研積淀了深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