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讓鹽鹼地稻花飄香 探訪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
2022-07-21 07:2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紅蕾 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專家們在查看水稻長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黑龍江日報7月21日訊 從哈爾濱驅車向西近200公裡,就到了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以下簡稱『東北中心』)大慶試驗站肇源基地。

  綠油油的稻田裡,水稻已開始孕穗。藍天映在水中,不時傳來陣陣蟲鳴。

  這如畫的美景,誰能想到,它的底色是一大片斑白的鹽鹼地。

  『乾旱則板結,多雨則內澇』的不毛之地如何實現稻花飄香?

  這背後是科技的力量。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就開始在這片鹽鹼地上接力奮斗,通過『以水壓鹽』『以稻治鹼』的方法,致力於使貧瘠的土地得以開發利用。

  2021年初東北中心正式落戶黑龍江後,通過『首席科學家+試驗站站長』聯動配合的高效運行模式,加速了鹽鹼地的改良進程。

  東北中心主任、省農科院副院長來永纔研究員告訴記者,作為全國四大中心之一,東北中心在陳溫福院士的指導下,研究領域涵蓋種質資源、生物技術、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和農業信息等學科方向,是東北三省一區鹽鹼地改良發展的『主引擎』。

  來永纔說:『據不完全統計,我省約有1500萬畝蘇打鹽鹼地,大概佔到東北地區的近1/3。如果用科技讓這些鹽鹼地都種上水稻,只要達到畝產300公斤基礎線,就相當於每年「憑空」多出45億公斤稻谷。』

  各路高手合力對癥下『藥』

  東北中心聚集了一群育種、栽培、植保、信息等方面的高手:來永纔是栽培專家,聶守軍、孫世臣、馬文東、閆平是水稻育種專家,丁俊傑是植保專家,張喜娟是生理調控專家,鄭妍妍是數據監測與分析專家,王秋菊是黑土保護專家……他們有的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龍江楷模』,有的是『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纔』『省勞動模范』『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並將18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級二等獎等獎項攬入囊中。

  鹽鹼地就好比『生病』的土壤。這些高手聚在一起,就是給鹽鹼地好好『會診』。

  在來永纔的辦公室裡,有一張標得密密麻麻的東北地區鹽鹼地改良情況地圖。站在地圖前,來永纔滔滔不絕地給記者介紹起各鹽鹼區的情況。

  這些情況,來源於東北中心團隊長期『浸泡』在鹽鹼地一線的生產實踐,更來源於在全省建立的7個試驗站的農業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數字賦能。『我們可以實時監測到各地塊鹽鹼地環境溫濕度、土壤pH值、電導率、金屬離子量……大量豐富的一手資料,既形成數據庫,也幫我們規劃出系統的治理技術模式。』

  在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鹽鹼地改良試驗室裡,東北中心土壤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王秋菊顯得躊躇滿志:『我們研發的有機物料機械深埋改良鹽鹼土的技術模式,就是針對鹽鹼地的痛點而生。水田通過構建大孔隙,配合水分管理,促進排鹽排鹼,從而達到降鹽降鹼的目標。』

  她們的技術在重度鹽鹼地上改土5年後,原本只能種植牧草的鹽鹼地變成了農田,pH值也由9降低到8以下,10年後就變為良田,利用稻殼深埋改良鹽鹼荒地一次作業,後效可以達到8年以上。

  除此之外,東北中心的科研人員也在栽培技術上動起了腦筋,陸續開展了秸稈還田、生物有機肥、秸稈腐熟菌劑、鹽鹼改良水溶肥料、主要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植物生長調節劑、稻田—池塘漁農循環等相關研究工作,在肇源及周邊地區進行示范應用,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因地制宜研發有能『耐』的水稻品種

  改土來適種,土地變『健康』,這是鹽鹼地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但要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僅改土還不夠,需要從根源上尋突破,解決好『種什麼』的問題。

  東北中心立足鹽鹼地實際,加強耐鹽鹼植物品種選育及核心技術攻關,構建資源搜集利用、育種平臺和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新鏈條,正在探索一條以種業創新為引領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從源頭上為鹽鹼地科學高效利用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保障,為全國鹽鹼地區和其他障礙性土壤地區作出示范。

  『一個耐鹽鹼水稻品種不可能「包打天下」,適應所有的鹽鹼地類型。』東北中心成立以來,已累計引進優質、耐鹽鹼等各類水稻種質資源1000餘份。每一年,來永纔也會帶領團隊將選育的上百個水稻新品種進行產量比較試驗,然後篩選適合蘇打鹽鹼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抗性強的水稻新品種。

  2021年9月26日,在哈爾濱市雙城區萬隆鄉廣寧窩堡村的稻田裡,專家們選點、測量面積、機器收割……『土壤類型為蘇打鹽鹼土,pH值為9.5。「龍稻124」測產結果折合畝產達495公斤。』隨著測產專家組的宣布,現場掌聲不斷。適宜鹽鹼地的水稻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並創東北地區鹽鹼地的水稻產量『冠軍』。同時,配合一次性施用新型肥料的輕簡栽培技術,『龍稻124』也展現出較強的耐鹽鹼能力和生長勢,每平方米穗數達到264穗、穗實粒數109粒、千粒重26克,在鹽鹼地實現了水稻產量三要素的完美協同。

  『龍稻124』僅是近年來東北中心鹽鹼地上孕育新生機的一個縮影:

  『綏粳18』在pH9、土壤含鹽量0.3%的鹽鹼地上,畝產達到460公斤;

  『齊粳10』在pH8.8的鹽鹼地上,大面積示范畝產達455.9公斤;

  『龍稻21』在pH9的鹽鹼地上,大面積示范畝產達到455公斤。

  ……

  目前,東北中心選育的松粳33、龍稻203、綏粳306等18個耐鹽鹼、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均通過了省品種委員會審定。

  『我們的小目標,就是今年這些耐鹽鹼水稻品種,大面積生產中均能突破畝產500公斤,讓更多鹽鹼地變成豐收田。』來永纔對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