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在希望的田野上!盛夏農忙時 看糧食生產新方式都有啥
2022-07-22 10:10:34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我國,秋糧產量佔全年糧食產量的75%以上。目前,除了部分雙季晚稻和晚秋糧作物以外,秋糧面積大頭已經落地。據初步預計,今年秋糧面積有望超過13億畝,比上年有所增加。東北地區糧食產量佔秋糧的1/3以上,今年東北大部雨水好、?情足,目前水稻正在孕穗,春玉米、春大豆處於開花吐絲期,玉米、水稻、大豆一二類苗比例超過95%,長勢好於常年。

  田間『農管家』助農在一線

  夏管是秋糧生產中的關鍵一環,管得好纔能產量高。在糧食生產大省黑龍江,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成立了田間管理服務隊,他們每天早出晚歸,行走在田間地頭,為農戶指導田間管理。

  在黑龍江墾區軍川農場的萬畝稻田裡,田管服務小隊會查看水稻長勢和病蟲害防治情況。

  譚江是軍川農場田間『農管家』隊伍當中的一員,自6月初水稻返青後,他便以每天巡查1000畝,每9天巡一輪的方式,對作物長勢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查看。

  軍川農場種植戶白勝文:『有了農場技術服務隊的幫助,解決了我們種得好、管不好的問題,尤其到什麼時候該用什麼藥,每畝用量多少,都有精准的把控。

  北大荒集團寶泉嶺分公司副總經理楊榮軍:『今夏我們共組織成立田間服務隊350支,在此基礎上我們還依托固定翼飛機、大型機械和數字診斷系統,構建起了數字化、智能化的立體夏管防護網,全面做到農業夏管不落一處、齊抓共管。』

  吉林:衛星看耕地變化

  吉林省今年秋糧生產的一大亮點就是體現出一個『增』字。全省分解下達糧食播種面積8800萬畝,超過國家下達任務218萬畝,創歷史新高。那麼除了現有耕地實現應種盡種之外,多出來的種植面積增在了哪些地方?我們一起通過『吉林一號』衛星從太空看看耕地的變化。

  素有『八百裡瀚海』之稱的吉林西部地區,鹽鹼地分布較多。

  這張衛星照片拍攝於2020年7月,顯示的是吉林省大安市互助村的一片土地。通過亞米級的分辨率可以看到,這片白花花的土地已經嚴重鹽鹼化,不但無法耕種糧食,還有逐年擴散的危險,威脅著附近的莊稼地,

  吉林省大安市自然資源局整理中心主任王長志:『當地老百姓流傳著一句話:「鹼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幾棵,秋後不收啥。」』

  今年6月『吉林一號』再次拍攝了衛星圖片,今年這片鹽鹼地已經種滿了莊稼。為了提昇鹽鹼地治理質量和效率,今年初,當地把這裡選做『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把鹽鹼地變成了『擂臺』,引進11家鹽鹼地改良技術單位進行試驗種植,每個單位承包一塊地,用最後的產量決定技術推廣花落誰家。

  吉林省大安市自然資源局整理中心主任王長志:『示范基地項目建設規模0.52萬畝,新增耕地0.42萬畝,為我省千億斤糧食工程提供有益探索和可靠保障。』

  鹽鹼地改良增面積稻谷飄香

  我們通過衛星看到了吉林大安鹽鹼地改良的最新變化,現在,這裡的秋糧也進入了田間管理關鍵期。鹽鹼地上的作物長勢怎麼樣了?我們一起去看看。

  在吉林省大安市長和村,集中連片的水稻長勢良好,已經進入了分?後期,可就在今年春耕前這裡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吉林省大安市中科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孟憲東:『以前這裡都是荒甸子,基本寸草不生,長的只是鹼蓬草。』

  為了有效改良鹽鹼地,孟憲東所在的合作社采用物理、生物等多種方式,對土壤添加改良劑、增施有機肥,再通過以水洗鹼的辦法,讓鹽鹼地裡長出了糧食。

  吉林省大安市中科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孟憲東:『作為第一年(改良的)鹽鹼地,沒有缺苗、斷苗現象就很難得了,這樣的田地到秋天我們預計(產量)能達到每畝大概800斤左右。』

  大安市的鹽鹼地在全市18個鄉鎮中均有分布,一度卡住了當地的農業發展。2021年起,中科院在大安市建立了一個鹽鹼地改良萬畝示范區,創新和示范『以養改地、先養後種、種養結合』的鹽鹼地水田高效改良利用技術,實現耕地質量和糧食產量雙提昇。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助理研究員劉宏遠:『原來土壤pH酸鹼度達到10.5,但是我們進行以養促改以後,第二年再測的時候,土壤pH酸鹼度就已經達到了9.8,應用了稻蟹綜合種養以後,水稻的產量一般可以達到10%左右增產。』

  推廣『坡改梯』向低產田要產量

  吉林省通過改良鹽鹼地來增加糧食播種面積,而在遼寧,今年持續推廣坡地改梯田,向低產田要產量,進一步提昇糧食產能。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有坡耕地270萬畝,佔到耕地總面積的近一半,是山區丘陵群眾賴以生存的生產用地,由於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糧食收成並不高。今年,當地持續推進將坡耕地修建成水平梯田,讓低產田變良田。

  如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已經累計完成坡改梯面積15.05萬畝。通過多項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讓坡耕地黑土層逐年變薄、土壤有機質流失嚴重的現象得以扭轉。

  今年遼寧省在實施藏糧於地戰略,重點提昇低產田產能的基礎上,還通過落實藏糧於技,積極推動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建設,創新生產模式,提昇單產水平。今年新增落實了5個全國玉米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創建。

  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副處長白晨輝:『在每個縣落實一個百畝的攻關實驗區,重點開展一些前沿技術和瓶頸技術的攻關實驗。中期管理階段,我們先後組織了省市縣總共168個專家團隊,深入各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