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嘎!看『托鵝所』裡的鵝經濟
2022-08-30 10:08: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晨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30日訊 『嘎嘎,嘎嘎……』天色微亮,此起彼伏的鵝叫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村民們紛紛拉著翻斗車向『托鵝所』——青岡縣中和鎮三排六村獅白鵝育雛廠走去,為小雛鵝當『育鵝師』。育鵝師們給料槽添滿飼料,圍欄裡一只只小鵝雛探出了毛茸茸的小腦袋爭相啄食,煞是可愛。

  說起三排六村的『獅白鵝生態養殖』產業,離不開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駐村工作隊員的幫扶和辛苦付出。在幫助村民發展產業過程中,駐村工作隊精准施策,為村民謀劃了這一份『有奔頭』的產業。

  1 村裡建起『托鵝所』『幼鵝園』

  青岡縣中和鎮三排六村,地處松嫩平原,水草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大鵝養殖。村民們也熱衷在自家庭院養大鵝。村民楊立輝說:『自家養的不規范,病鵝死鵝現象經常發生,成活率低,每年只夠自家食用,要想靠產業致富,那就是癡人說夢啊!』

  面對村裡養鵝現狀,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幫扶下,2020年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引進了獅白鵝品種養殖項目。該品種具有體型大、瘦肉多、鵝毛白、市場銷路好等特點,同時采用玉米地養鵝的新模式,對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有著優化作用,是綠色環保的優質項目。

  萬事開頭難。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授王秋菊介紹,普通養殖戶由於基礎設施不健全,導致育雛階段溫度、濕度難以控制,加之缺少科學喂養技術,造成大鵝在幼雛階段大量死亡,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積極性。專家指出,大鵝養殖育雛是關鍵,建議建設一個科學化的育雛場,有效提高大鵝成活率。

  就這樣,在青岡縣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多方努力籌措的50萬元建設資金很快落實到位,經村民代表大會和村兩委辦公會討論決定,自行建設一所質量過關、科學合理的大鵝育雛場。歷經兩個月,獅白鵝育雛養殖場正式竣工,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托鵝所』『幼鵝園』。

  2 玉米地成大鵝『游樂場』

  『托鵝所』建成後,駐村工作隊員便成了『育鵝師』。為了照顧好這些小家伙們,他們乾脆住到了鵝捨旁,每天從早忙到晚。駐村第一書記田京熙說:『在科學喂養和精心照顧下,鵝雛成活率大大提高。一個多月後,農戶便可以來領小鵝回家飼養了。如果農戶擔心養不好,可以將鵝繼續寄養在「托鵝所」,使用我們的「玉米地育鵝養殖技術」。到時候,玉米地就成了大鵝們嬉戲玩樂的「游樂場」。』

  說起玉米地育鵝養殖技術,田京熙介紹,為了讓農戶都掌握養鵝新技巧,他們請專家以『托鵝所』的玉米基地為試驗田,指導村民開展玉米地養鵝,將玉米種植與生態養殖緊密結合,形成了玉米種植與生態養殖結合的生態式規模化產業鏈。

  小鵝逐漸健壯,前後有7戶農戶來『托鵝所』領小鵝。經專家指導,在自家農田裡搞起了玉米地養殖。前不久記者在現場看到,成群結隊的大白鵝或在『托鵝所』旁的水池裡游泳嬉戲,或在試驗玉米田裡遮陽休憩。

  三排六村黨支部書記劉民介紹,這種集中養殖模式的『托鵝所』解決了養殖場地不規范的問題,集中育雛防疫提高了鵝苗成活率,既降低了『單戶散養』的種鵝和技術等方面的風險和經濟損失,又提昇了環保效益和經濟價值,帶動一批村民搞養殖大鵝產業。由於鵝在玉米田間吃掉了下面的葉子,為玉米起到了通風作用,還施加了糞肥,促進了作物每畝增產10%左右。同時,先後為10餘名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劉書記你看,這鵝可真壯實,長得真不錯!』在育雛廠,忙碌的村民高興地說,眼中滿滿都是喜悅和希望。劉民也頻頻點頭:『這要感謝咱駐村工作隊啊!』

  3 生態種養帶動村民奔小康

  『開始我還真不信呢!哪能想到養鵝還能致富呀!』三排六村脫貧戶付秀山激動地說。

  看著長勢良好的獅白鵝,田京熙深有感觸:『待這批鵝苗取得養殖成效後,明年我們要繼續加大養殖規模。』

  兩年來,由於獅白鵝肉質鮮美、羽毛質量上乘,深受市場青睞,一度供不應求。經過前期不斷摸索學習,村民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獅白鵝養殖知識。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托鵝所』帶動全村60戶脫貧戶增收,戶均增收超2000元。今年又有2名村民加入養殖戶隊伍。2022年下半年,他們計劃養殖3000只獅白鵝,預計收入5萬元左右。

  駐村工作隊員通過辛勤的付出,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和信任,激勵著他們繼續做好生態養殖項目。田京熙說,接下來工作隊員們開始探索深加工市場需求,力爭打造一條鵝養殖產業鏈,將養殖產業利潤最大化,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推動產業振興邁入發展快車道。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