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我和我的家鄉|院士楊士莪:守護『水下國門』
2022-10-08 11:1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10月1日起,東北網策劃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系列報道。對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龍江的平凡人,對他們不平凡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刻畫和挖掘,感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家鄉的深沈熱愛和深情告白。

  東北網10月8日訊(記者 許諾)『我現在還參加兩個項目,我希望將來在海洋開發和開疆保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夕陽也落青山後,猶映晚霞滿天紅,要發揮餘熱……』今年91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楊士莪,在近日舉辦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記者見面會上這樣說到。

楊士莪。

  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楊士莪於1960年創立了我國最早的水聲專業,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推出一系列水聲領域顛覆性成果,為我國水下兵器裝上『耳朵』和『眼睛』,築牢『水下國門』。

楊士莪。

  『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需要結合在一起』

  楊士莪生於1931年,那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楊士莪的生命軌跡已然嵌入了國家發展的年輪裡。

  1950年,楊士莪毅然從清華大學物理系肄業,報名參軍,到大連第一海軍學校任教,帶著滿腔熱血投身於蔚藍的大海。1952年,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高等軍事技術院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開始籌建,楊士莪來到了哈爾濱,自此紮根在這片黑土地上。

青年楊士莪。

  在那個年代,水聲學科在國內屬於空白,國家選派了楊士莪等4人到蘇聯科學院聲學所進修。在那裡他發現,聲吶設計和艦船噪聲這兩個研究室的門從不對外國人開放。後來他知道了,那裡面是任何國家都要保密的軍事科學裡『最要命的東西』:艦船水下噪聲研究工程。國際上這一領域的學術論文交流時常常僅寫一個題目,任何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都只能自己摸索、提高。

  『真正尖端的東西,你想從國外學,想從國外買,是做不到的,我們要自力更生,自己乾,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骨氣。』緊閉的實驗室激發了楊士莪的信心和志氣:自力更生,從零開始,建設中國的水聲科學研究事業。楊士莪立志:一定要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聲音。重返哈軍工講臺後,楊士莪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專業,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參與培養了第一批專業骨乾和教師隊伍。

  1970年,中國開展了第一顆洲際導彈的研制,楊士莪作為水聲測量系統的負責人,領導完成了『落點水聲測量系統』的研制,不但為中國首次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取得成功作出貢獻,也為國家海洋工程技術提供了經驗,填補了國內空白。21世紀,『蛟龍』號、『科學』號所用的國產高精度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追根溯源都可上溯到這一項目的研制。

楊士莪編著了中國以及世界最早的水聲理論著作。

  1994年4月,懸掛著五星紅旗、承載近百名科研人員的『勘測三號』和『實驗三號』水聲科學考察船駛入中國南海。作為考察隊隊長和首席科學家的楊士莪十分激動,這是中國首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聲科學綜合考察,堪稱中國水聲界從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

  『國家受欺負,是因為你不行,得自己想辦法站起來,把國家發展起來。』幾十年的科研經歷讓楊士莪更加堅定了科技強國、海洋強國的信念。楊士莪還經常對學生說:『要成為真正站立起來的人。』

  生命不止,壯心不已。多年來,楊士莪始終戰斗在水聲科研的第一線。2018年,年近九十的楊士莪仍然身體力行,親自參加相關科研項目的海試。試驗設備准備、日程安排、海洋水文條件監測、海試後的數據分析……事無巨細,楊士莪每一項都要親自過問、現場解決。

海試中與研究生們在一起。

  『90後』院士鼓勵『後浪』為國『聽海』

  『科研人員的人生意義,就在於順應國家、民族和時代的需求。』『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國需要結合在一起。』楊士莪是這樣做的,他常寄語年輕人要繼續接力老一輩的班,為國家的海洋事業和水聲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現在,耄耋之年的楊士莪仍然擔任本科、碩士和博士的課程教學工作。他主講的『振動與聲學基礎』是國內最早開設的水聲工程特色專業基礎課,是新生的第一門專業課程,也是學生打開水聲世界大門的『鑰匙』,而他的科研經歷更是一本鮮活的實踐教材。

  楊士莪院士的學生,水聲學院副院長張海剛回憶說:『我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就是楊士莪做的修改,楊院士一次就給我修改了滿滿7頁,論文摘要也給我又重寫了一遍。楊院士在治學上非常嚴謹,在科研上時常鼓勵大家「要時常啃硬骨頭,纔能練就一口鋼牙。」』

  『和院士做交流的時候,院士不僅提出對問題的看法,也會從我的角度出發,一步步引導我完成工作。』在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博士生陳雨晨看來,楊士莪對於學生的教育是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陳雨晨說,正是楊士莪的這種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主動思考,最終掌握必要的知識。

哈爾濱工程大學。

  『希望我們的後浪,在國家的支持下,為中國海洋事業、水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楊士莪的話朴實又有力量,在楊士莪的感召下,一代代水聲人艱苦創業,把水聲事業推上更高臺階。如今,60年過去了,楊院士,從躊躇滿志的青年纔俊,到一頭鶴發的耄耋老者,他用人生的60餘年忠於一項事業,在他的影響下,哈工程水聲學院不斷成長壯大,已培養了新中國一半以上的水聲科技人纔,成為我國著名的水聲科研基地和人纔培養基地。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