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為『壓艙石』 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橕
2022-10-15 07:41: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全景。

  省農科院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省農科院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水稻。

  大豆。

  玉米。

  王紅蕾 董擎輝  黑龍江日報記者 周靜

  良技育良田,沃野好『豐』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近年來緊緊圍繞黨中央和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努力拼搏奮斗,不斷貢獻『農科力量』,為黑龍江省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排頭兵注入強大動力。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分布最廣、覆蓋面最大的省級農科院,經過66年的建設和發展,省農科院已逐漸奠定了我國寒地農業研究院所的『龍頭』位置。目前,全院下轄29個分院(所),其中16個設在哈爾濱市、13個分布在全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全院現有職工2313人,其中高級職稱937人,二級研究員35人,博士284人。

  近年來,為了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的『龍江糧』,使『壓艙石』更具底氣,龍江農科人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思想羅盤和行動指南,用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氣魄和滾石上山、蹚河過坎的勇氣,在當好『壓艙石』路上鏗鏘前行,為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雄厚的科技支橕作用。

  科技創新以高視野搶佔科研『橋頭堡』

  『有為纔有位』,這是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娣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作為農業大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農業現代化是根本。緊繃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省農科院緊緊圍繞全省重大農業科技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平臺搭建,研發成果有力地支橕了全省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

  早在2003年,省農科院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了『農業科技創新跨越工程』項目。近年來,打造了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46個,有力保障了全院種質試驗、展示、創新以及品種選育的穩定性和延續性。2022年7月,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中心東北中心正式落戶省農科院。9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一批72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名單,黑龍江省的3席中,省農科院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和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試管苗庫佔2席。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省農科院把種業創新作為『卡脖子』攻關的突破口,建院以來共育成推廣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新品種1777個,重點培育引進了一批以高產、優質、多抗、專用為導向的突破性新品種,使全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五六次,每次更新換代都使作物產量實現8%?10%的大幅增長。

  他們育成的『龍粳』系列品種,結束了國外水稻品種在黑龍江省的壟斷歷史,入選『十三五』期間全國十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是全國省級農科院系統唯一獲此殊榮單位。『龍粳31』和『綏粳18』,都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粳稻品種。『龍稻18』『松粳22』『松粳28』被評為全國優質水稻十大金牌品種。

  『合豐』號、『黑河』號、『綏農』號和『黑農』號大豆系列品種,不僅確保了黑龍江省大豆優良品種持續供應,還輻射推廣到省外其它地區,『合豐25』『綏農14』『合豐35』 『黑河43』先後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大豆品種。

  『龍丹』『綏玉』系列玉米品種,成為黑龍江省玉米主要品種。『克新1號』馬鈴薯持續30多年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品種。

  2020年,全省種植面積超百萬畝以上的品種省農科院有27個(共38個),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主栽作物品種在全省種植面積11197萬畝,在全省各育種單位中居於首位。

  省農科院在畜牧養殖領域也建成了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全省『兩牛一豬一禽』做好科技支橕。全省唯一的國家級保護豬種東北民豬的保種、資源研究、雜交利用及產業化推動等,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龍民黑豬培育,填補了30多年來黑龍江省生豬育種空白。

  良種需要良法助力,纔能大幅提昇農業生產水平。建院以來,主要應用技術1000餘項,始終佔據省主體地位,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科技支橕作用。

  『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助推了全省水稻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種稻治澇』對中低產田改造和糧食生產上臺階作出了巨大貢獻;『催芽坐水種』使地區玉米增產30%以上;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和大面積攻關示范,帶動全省玉米種植面積擴大3倍以上,單產翻了一番;『壟三栽培』『矮杆密植栽培』和新品種的合力支橕,使大豆單產普遍提高10%以上;『深松耕作』提昇了全省農作物抵抗旱澇災害的能力,很多的土肥、植保、農化技術還為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豬牛羊禽等規模化養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大大推動了畜牧業現代化標准化生產。黑土地保護、鹽鹼地綜合利用、食品加工、農業機械,以及高粱、谷子等雜糧作物,向日葵、麻類等經濟作物,果樹、蔬菜、牧草、食用菌等一系列作物新品種的育成與新技術的推廣,都碩果累累,有效助推了黑龍江省種植結構的調整。

  建院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累計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25項,其中獲國家級科技獎勵50項(科技進步類、技術發明類、自然科學類、科學大會獎),獲省部級一等獎74項。『十三五』期間,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48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和參加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部級一等獎20項,在省級農科院系統中名列前茅。

  豐富載體以高效益催生『雙鏈』快銜接

  為了讓科研成果轉化范圍更廣、速度更快、影響更深,省農科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黑龍江省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綜合市場,展覽、展示、銷售省農科院自育品種;創辦了全國首家企業化管理的種業知識產權科技服務平臺——龍科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累計實現成果轉讓324項;創建了省級科技孵化器——龍科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累計孵化中小微企業63家;成立龍科種業集團,被評為農業部首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並成功引入北京大北農集團聯合構建多元化種業企業,目前已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劃入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省農科院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成為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連續兩年考評優秀獲省獎勵200萬元;在全國農科院系統率先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OA管理體系』,實現科技成果由產出到轉化的『一站式』閉環管理工作流程;在全省不同生態區與合作企業共建科技成果展覽展示基地,組織召開金秋博覽系列活動,實現科技成果田間就地轉化;開辦了全國省級農科院第一家農產品商城『龍科雲商』和農業產業服務平臺『龍科——種地幫』微商城,以上平臺的搭建和高效運轉,使省農科院具備了成果轉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

  『十三五』至今,省農科院科技成果實現轉化金額7.3億元。龍粳系列水稻品種累計轉化17700萬元,『綏粳18』水稻單品種轉化4100萬元,『黑河43』大豆單品種轉化2710萬元;民豬養殖技術和荷斯坦奶公犢直線育肥技術轉化400萬元,實現了省農科院畜牧類成果轉化『零的突破』。

  躬身大地以高質量開展科技服務『三農』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多年來,省農科院一直堅持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並重,『專家大院』『院縣共建』,是黑龍江省農科院在全國首創。『院縣共建』模式被農業部作為十大農技推廣新模式之一在全國推廣,並連續兩年寫入中央1號文件。2019年全國科技特派員表彰大會上,省農科院作為全省唯一優秀組織實施單位受到表彰;2020年被評為黑龍江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集體。

  近年來,省農科院還啟動了『1+10+100』科技支橕鄉村振興工程,即共建1個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富錦);打造海倫、虎林等10個黑龍江省現代農業先行縣;科技支橕100個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

  為了實現『產業科技化、人纔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總體建設目標,省農科院在富錦市組建了8支協同攻關隊伍,在專用優質品種、黑土保護等方面開展協同攻關。專家們帶品種、帶技術、帶項目、帶成果、帶專家、帶團隊、帶信息、帶企業,為富錦市農業發展補短板、強弱項,探索適合黑龍江省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1+1+N』新模式。

  疫情期間,農技專家們創造性開展『接地氣』『會上線』的科技服務,不但通過各種形式『屏上』『線上』科技備春耕,還與省電視臺合辦『科技助農在線幫』並同步在網絡平臺直播,有效破解了疫情期間專家下不去、農民培訓難的問題。播出的180期節目,吸引了超8000萬人次觀看。

  同時,省農科院還組織科技人員編輯制作了一系列科普動漫片,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學,這項成果獲得了10餘項國家及各級科普獎勵;開創直播間、公眾號、微信群等不同類型技術服務窗口近200個,讓23萬餘人次的農民和農場職工學習到了最新的農業知識。

  築巢引鳳以高層次建好人纔『蓄水池』

  為了建好人纔『蓄水池』,省農科院從項目、資金、平臺等方面不斷輸出『紅利』,在優化人纔政策環境、拓展人纔發展空間、搭建人纔成長舞臺上綜合『發力』,營造『近悅遠來』人纔生態,讓省農科院真正成為優秀人纔向往之地、集聚之地。

  針對高層次人纔用好留住問題,他們研究制定了《省農科院『農科英纔計劃』高層次人纔支持辦法》,設立『首席科學家』『專項首席科學家』『農科英纔』『農科青年英纔』和『區域農科青年英纔』5個類別的高層次人纔體系,對入選的高層次人纔給予支持待遇;針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缺乏經驗和項目等問題,每年都會撥出數百萬元的青年基金和傑出人纔基金,為35歲以下的年輕科研人員提供立項支持,讓他們擁有領銜當『主角』的機會。

  今日的省農科院,立足新起點,瞄准新目標,圍繞黑龍江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大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成果導向,面向市場明確科研發展定位和重點研究方向,提昇創新發展能力,以思想之『變』引領行動之『變』,以行動之『變』撬動發展之『變』,為推動黑龍江省現代農業和生態保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橕。

責任編輯:江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