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精彩不斷!黑龍江省博物館、省民博館帶您感受不一樣的多彩文化年
2023-01-18 22:46: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18日訊 (記者 許諾)春節臨近,年味越來越濃,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春節活動大幕開啟。春節假期,兩館區線上『大展宏「兔」——癸卯年生肖文物圖片聯展』『相約龍博』系列科普視頻、『國學新說』傳統文化講堂、館藏精品文物數字化成果展示等不間斷推送。初一到初九,『龍博鑒賞』系列講座也通過新浪網、東北網與您見面。線下省民族博物館館區『登龍門領「福」字』活動邀您參與其中,熱熱鬧鬧過個吉祥年。

龍博鑒賞直播。

  省博館區

  1月20日

  龍博鑒賞——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銅鏡

  活動形式:講座直播

  直播時間:1月20日上午10:00

  觀看地址:龍頭新聞APP、極光新聞APP

  活動內容:1975年出土於黑龍江省綏棱縣一座金代貴族墓葬。距今近千年歷史,出土時保存完好,無鏽蝕,鏡面光亮細膩,呈銀灰色,直徑36cm,邊厚0.71cm。鏡背圖案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一幅山水畫為背景的人物故事畫。下部分為一對雌雄鯉魚在水中張嘴鼓腮、展鰭擺尾追逐嬉戲。是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直播主講人蔣義濤致力於文物鑒定30餘年,擅長瓷器、字畫、銅器等文物的鑒定,在黑龍江省具有很深的鑒定資質。

  1月21日(除夕)

  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一)新石器時代璧式玉佩

  活動形式:線上展覽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2日(春節)

  01龍博鑒賞——《蘭亭序》圖卷(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黑龍江省博物館所藏南宋俞紫芝《蘭亭序》圖卷,紙本,長1141cm,寬37.1cm。描繪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歷三月初三,以王羲之、謝安、孫綽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會稽山陰南亭溪水邊飲酒賦詩的場景。此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蘭亭修褉全圖,不僅是古人修褉直觀史料,也是難得的藝術品,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

  02相約龍博《歡歡喜喜中國年》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活動內容:本節課將通過介紹春節相關傳說、少數民族春節習俗等知識,展示民族文化特色。歡樂過春節,感受不同民族的『年味』。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03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二)唐渤海插柄立式金佛像

  活動形式:線上展覽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3日(初二)

  01龍博鑒賞——明宣德青花把蓮紋大盤(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明宣德青花把蓮紋大盤』,明代,傳世品。口徑38.2cm、底徑28.5cm、高7.0cm,淺腹,圈足,內底飾有青花把蓮圖案,腹外壁飾有青圖案。這件把蓮盤是明宣德年間的典型器物。同元清時期相比,紋飾精美清晰,線條舒朗是明宣德青花一把蓮大盤中極具代表性的珍品之一。主講人丁元海系原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02相約龍博《兔年話兔》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活動內容:本節課將通過介紹十二生肖引出今年的『主人公』——兔,並從兔子的品種、形態特征等方面進行介紹,帶領青少年進一步了解它們,走進兔子的世界。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03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三)金山水人物故事銅鏡

  活動形式:線上展覽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4日(初三)

  01龍博鑒賞——鄧散木書法藝術(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鄧散木(1898—1963),原名鐵,字鈍鐵、三十歲後稱糞翁,號且渠子、天乎、無外居士等,並命名居室為『廁簡樓』,自號『廁簡子』。抗戰勝利後改名為散木,晚年病足截肢後,又號一足、夔、六六殘人等。1931年至1949年間曾在江南一帶連開十二次展覽,受到時人的喜愛和推崇,稱其書法為『江南祭酒』,篆刻為『北齊南鄧』。鄧散木先生是我國當代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著名藝術家。其詩思想性強,纔華橫溢,豪邁奔放。其書法氣雄力健,深厚流利,富金石韻味。正、草、隸、篆四體皆精,融會貫通,自成一體。晚年所作『草篆』『草隸』獨闢蹊徑,風格高古,達到了金石、書法異曲同工之妙境。

  02相約龍博《金兔喜迎春》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活動內容:2023年是兔年,歷史上的兔年都有哪些大事發生呢?不同地域和城市又會怎樣慶賀兔年新春呢?讓我們共同細數各色趣味活動,一起動手做小兔子手工剪紙窗花吧!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03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四)遼如意形三彩瓷枕

  活動形式:線上展覽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5日(初四)

  01龍博鑒賞——《蠶織圖》(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作品繪制時代為南宋。作者樓?,字壽玉,一字國器(1089—1162年),兩宋時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蠶織圖》元代為餘小谷藏,明代吳某藏,清初先後為梁清林和孫承澤收藏。乾隆時入內府,曾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故宮已佚書畫目》。20世紀30年代,該畫卷由愛新覺羅·溥儀攜至東北。1945年後散落民間。1983年黑龍江省大慶市馮義信將此畫捐獻給國家,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蠶織圖》卷軸,絹本淡設色。縱513cm、橫27.5cm。

  02相約龍博《兔年賀歲迎新納福》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活動內容: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趣味。春節到了,又長大一歲,讓我們一起感受春節的歡樂氣氛,了解春節的一些習俗。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03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五)新石器時代新開流文化骨雕鷹首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6日(初五)

  01龍博鑒賞——天門軍之印(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天門軍之印於1960年4月在寧安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原藏於渤海文化館,1963年8月11日調歸省博物館收藏。印為青銅質。銅片鑲成。呈長方形。通高4.3cm、邊長5.25×5.3cm、厚1.4cm、柄高2.9cm。印文為漢字篆書:『天門軍之印』;印背楷書:『天門軍之印』。印文筆劃細挺有力,圓潤活潑。天門軍印出自上京城內,可以作為渤海設有與唐朝中央禁軍類似的軍事組織的重要線索,同時它又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渤海官印,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02相約龍博《我們的年》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活動內容:討論一年之中最喜歡的節日,一起探索和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年。了解年的相關習俗,在活動中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新年、體會年味、感受過新年的喜悅。通過觀看關於十二生肖輪回的動畫視頻來解答小朋友們關於節日的疑問。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03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六)新石器時代桂葉形石器

  活動形式:線上展覽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7日(初六)

  01龍博鑒賞——銅坐龍(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銅坐龍出土於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通高19.6cm,重2.1kg。呈踞坐式,坐龍昂首張口似吟,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右前腿略向前方直立,龍尾上翹向外卷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應為金代(1115—1234)皇室御用之物,是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02一展宏『兔』——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數字化成果系列展(七)金荷花口鎏金邊銀盞

  活動形式:線上展覽

  活動內容:新春佳節之際,黑龍江省博物館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3D數字化資源,甄選出三聯玉璧、鎏金邊荷花銀盞、骨雕鷹首等館藏珍品,以系列線上展覽的形式推出,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燦爛文化。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1月28日(初七)

  龍博鑒賞——披毛犀的故事(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披毛犀是一種生活在寒冷氣候下的犀牛,早已絕滅,僅化石偶有發現。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著一具異常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它被定為國家一級標本。這次講的《披毛犀的故事》,介紹了這具珍貴標本的發現、發掘、裝架的過程,同時普及了有關古動物知識。

  1月29日(初八)

  龍博鑒賞——中國的猛?象故事(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猛?象是一種已經絕滅了的古動物。從1973年黑龍江省肇源三站發現第一具猛?象化石骨架以來,中國東北已經有幾十具化石骨架出土,成為各地博物館吸引觀眾眼球的展品。這裡介紹的是這些化石骨架的發掘、修復、裝架的有趣的故事。

  1月30日(初九)

  龍博鑒賞——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銅鏡(復播)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新浪網、東北網,『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1975年出土於黑龍江省綏棱縣一座金代貴族墓葬。距今近千年歷史,出土時保存完好,無鏽蝕,鏡面光亮細膩,呈銀灰色,直徑36cm,邊厚0.71cm。鏡背圖案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一幅山水畫為背景的人物故事畫。下部分為一對雌雄鯉魚在水中張嘴鼓腮、展鰭擺尾追逐嬉戲。是黑龍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上『大展宏「兔」——癸卯年生肖文物圖片聯展』。

  線上生肖展覽

  『大展宏「兔」——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線上展出。關注『黑龍江省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留言『兔』即可參觀展覽。

  民博館區

  春節假期,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哈爾濱文廟)正常開放不閉館。

  活動一:《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除夕》

  活動時間:1月21日(除夕)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除夕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天,又稱年三十,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中國人心中,除夕是一年最為重要的日子,即使離家再遠,也要趕回家去,與家人團聚。我們為您介紹除夕的由來和傳統習俗,帶您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活動二:登龍門領『福』字

  活動時間:1月22日(春節)

  活動形式:線下活動

  活動內容:在癸卯兔年的第一天,講解員引導熱情的觀眾『登龍門許心願』、領『福』字,為大家送來新年祝福,祝願大家兔年吉祥,一切順遂。

  活動三:國學新說——『冠軍』曾是爵位名稱和官銜

  活動時間:1月23日(初二)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先賢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依然閃耀文化魅力。活動通過線上視頻的形式,為青少年普及國學知識,培養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活動四:國學新說——『抬杠』從何而來

  活動時間:1月25日(初四)

  活動形式:線上視頻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活動內容: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先賢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依然閃耀文化魅力。活動通過線上視頻的形式,為青少年普及國學知識,培養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活動五: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系列展——鄂倫春族去脂刮刀

  活動時間:1月26日(初五)

  活動內容:鄂倫春人會將熟好的毛皮制作被子、衣服、帽子、口袋,也可切割成各種皮條,制作各種生產、生活工具。鄂倫春族的熟皮工具不同,制作的工序和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這件鄂倫春熟皮工具『兀』,對於研究鄂倫春族的毛皮制作技藝提供了實物依據。

  觀看平臺:『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官網

責任編輯:江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