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縣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張廣纔嶺西麓,四面環山,一水貫穿,地處北緯45度,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種植帶。境內山巒疊翠、河流縱橫、稻田阡陌,長壽山國家森林公園和螞蜒河國家濕地公園聞名省內外,被譽為『塞北小江南』。

境內水資源豐富,有螞蜒河、亮珠河等中小河流24條,發源於張廣纔嶺、松花江的一條重要支流螞蜒河自西南向東北橫穿延壽縣全境,腹地是螞蜒河、亮珠河兩大流域及東西柳河形成的衝擊平原。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51.76%,大氣、水、土壤均達到國家一級標准。
與五常、方正、通河、尚志同緯度,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歷年極端氣溫最大值79.1℃,生長期晝夜溫差約9.49℃-14.22℃,年平均積溫2676℃,年均日照約2254.6小時,無霜期129天。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非常有利於水稻糖分的儲存,乾物質的積累。年均降水量605mm,天然水中富含碳酸鈣和多種礦物質。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3—6%,自然肥力較高。可以說延壽縣稻米產業自然環境稟賦得天獨厚。
獨特的環境,孕育優質的稻米。延壽的稻米外表光亮,晶瑩剔透,整米率高,無堊白。富含鈣、鐵、鋅、硒等多種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營養獨特,蒸出的米飯晶瑩光亮,清香宜人,香味持久,入口柔潤而香甜,餘飯不回生。
全縣耕地面積183.2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10萬畝。水稻種植百年歷史,是全國第一個水稻飛機滅草實驗區。延壽縣加信鎮信合稻米專業合作社青年農民姚宏亮在水稻種植上開發新型農業技術,發明了有機水稻機械覆膜、機械插秧新技術,應用於優質晚熟品種,機械覆膜、機械插秧、增溫促早熟,解決了種植有機水稻勞動成本高、產量低、效益差的技術難題,並且無化肥農藥殘留,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實現產量質量雙提昇。
全縣稻米生產加工企業65家,合作社189家,年加工能力超過200萬噸。有機認證產品12個、綠色產品認證38個,18個產品獲得省市著名商標。延壽大米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銷售網絡遍布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南京、深圳、昆明、溫州、蘇州等地。
2009年,『延壽大米』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2015年,『延壽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4-2016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先後四次為延壽大米題詞:『米香延壽養生延壽』、『延壽大米,延年益壽』、『生態延壽,品質稻米』、『優質香米之鄉--延壽』。2017年,延壽縣榮獲國家『香米之鄉』稱號。2018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予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2020年,『延壽大米』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區域共享品牌。2021年,延壽大米品牌價值突破72.48億元。2022年,延壽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啟用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當年品牌價值已達到100.3億元。
一直以來,延壽縣委、縣政府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始終把大米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產業來抓,出臺一系列惠企利民政策文件,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提出了發展優勢稻米全產業鏈,志在打造北方稻米品牌,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品牌,惠及千萬農民。規劃確立了『4個1』發展布局(一鄉一系、一村一品),實施『12245』發展戰略(一個香米生態觀光走廊、兩條稻米產業帶、兩個香米示范基地;生態綠野、傳統十德、紅色經典、香妃兒四大系列主題包裝;確定了五大系列產品結構品系)。發展延壽香米全產業鏈,建立了區域共享品牌與企業自主品牌同時運營的子母品牌結構,銷供產逆推產業模式,確定了營銷策略和傳播渠道,建立了組織保障體系,樹立了做中國香米第一品牌的目標和願景。
伴隨著延壽大米地標產品迅猛發展,品牌效應提昇,帶動了方便米飯、大米煎餅、大米白酒,以及運輸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發展,聯農帶農效果顯著,有力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延壽鄉村振興發展。
延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