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微信等社交賬號,用來發布虛假廣告,進行電信詐騙等違法違規操作,很容易被軟件公司凍結。然而,這些被凍結的賬號卻可以通過非正常手段『死而復生』。
2023年2月7日,常州經濟開發區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並提出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全省首例『人臉解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一審宣判,被告人彭玉發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40000元,同時承擔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損害賠償金人民幣20060元。
案情回顧
偶然發現『生財之道』
2019年,福建男子彭玉發與老鄉合伙在常州開了一家炸雞店,原本生意還過得去,後來因同類炸雞店競爭激烈,彭玉發便轉型做外賣業務,頻繁用自己的QQ號向QQ好友和QQ群發送廣告消息。2021年8月的一天,他發現自己的賬號被騰訊公司凍結了。解封QQ一般可以通過人臉識別驗證、好友輔助驗證和非好友輔助驗證等方式。為了能快速找回QQ號,彭玉發根據騰訊平臺操作步驟填寫了姓名、身份證號碼等信息,用人臉識別的方式申請解封,沒多久就順利找回了自己的賬號。
『解封QQ號不是非要本人的身份信息,我看到群裡有人也需要解封,就用自己的信息幫一個網友解封了他的號碼,賺了20元錢。』2021年9月,彭玉發被拉入一個兼職群,群裡發布了大量需要解封QQ號的信息,並提供相應的傭金。缺乏法律意識的彭玉發覺得這錢來得容易,簡直就是一個『躺賺』的門路,便產生了代人解封QQ號賺錢的念頭。
購買公民信息解封賬號
正常情況下,解封賬號應是真人根據系統提示做出搖頭、張嘴等動作完成人臉驗證,一個人的身份信息最多可解封5個賬號。但是通過軟件合成,只需一張照片就可以完成驗證。為了能解封更多QQ號,在群內『熟手』的指導下,彭玉發通過境外聊天軟件以每份10-50元的價格大量購買居民身份證號碼、人像照片以及人臉動態圖像,隨後在QQ、微信群聯系客戶接單,為涉嫌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違法犯罪被封的QQ號提供解封服務。每解封一個賬號只需幾分鍾,成功一次可獲利至少20元。
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彭玉發轉讓了炸雞店,全身心投入解封『事業』,成為一名專業『解手』。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解封千餘個QQ號,獲利7萬餘元。
親友一起『致富』終被抓
彭玉發的表弟、老鄉及炸雞店合伙人發現,彭玉發不開店後生活過得也不錯,便向他打聽生財之道。彭玉發想著雖然解封QQ號只需要單打獨斗,但親友也乾這行,可以互相介紹貨源,也沒有什麼壞處,就把生意經介紹給幾人。在彭玉發的指導下,3人也都做起了QQ號解封業務。半年內4人共解封QQ號近萬個,總獲利超10萬元。
2022年2月,公安民警在彭玉發家中將4名犯罪嫌疑人抓獲,當場查獲涉案公民個人信息1萬餘套,涉案手機、電腦21部(臺)。2022年8月,該案被移送至常州經濟開發區檢察院審查起訴。檢察機關審查認為,彭玉發等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並復活被限制的QQ賬號,情節嚴重,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第三款,均已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造成社會公共利益損害。最終,經法院審理,4名被告人均被依法判處。
溫馨提示
人臉數據如果被不法分子非法獲取,就有可能被用於違法犯罪活動。檢察官提醒,廣大群眾在對外提供身份證號碼、人臉照片時需謹慎對待,在使用小眾軟件身份認證時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受騙,避免個人信息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