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5日所在周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周』。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農業大省黑龍江通過落實工程、農藝、生物『三位一體』保護利用措施,打出連招『組合拳』,提昇黑土耕地生態質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隨著春耕生產接近尾聲,拜泉縣三道鎮戰斗村的劉軍這幾天樂開了花,過去一直威脅他家農田的侵蝕溝被治理了,今年一下就多出兩壟地,能多打幾百斤糧食。

侵蝕溝被稱為東北黑土地的『傷疤』,它會造成坡耕地黑土層變薄、有機質流失,並蠶食耕地,阻礙大型農機作業。拜泉縣地勢丘陵起伏,漫川漫崗,侵蝕溝曾達到兩萬多條,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了給黑土地『療傷』,當地探索了坡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模式,截至2022年末,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00多平方公裡,侵蝕溝基本得到治理。

拜泉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劉志文:『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治理侵蝕溝,今年預計投資3900萬,保護耕地2217公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近年來,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黑龍江探索建立了符合實際的秸稈翻埋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秸稈還田技術,總結出黑土地保護利用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

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向記者介紹,通過秸稈還田、有機肥攝入、秋翻地達到18厘米,讓土壤松解了,水稻的根紮得深,到秋天產量高,還不倒伏,水稻提高產量3%到5%。

樺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金友:把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提高土壤的有機質,既保護了黑土,又提高了糧食產量,每畝大約能提昇30斤到50斤,每?地秸稈還田量在6噸左右,每?地能增加老百姓收入在500到800塊錢。

『黑土地』遇上『高科技』帶來的是『硬核』生產力。位於海倫市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通過13年的連續實驗,在秸稈覆蓋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出條帶耕作技術,有效減少土地含水量,增加地溫。

目前,這種條帶耕作技術已經在海倫、賓縣、泰來等多地推廣開來。累計使用耕地面積超過50萬畝。

海倫市銘揚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建軍:老百姓就是看產量,錢到兜了這是最實際的。原來大豆畝產將近400斤,現在我們通過條耕技術已經達到將近500斤。
去年9月,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成效被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范圍內通報表揚。
世界黑土聯合會秘書長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張興義:黑龍江省在黑土地上投資是最大的,比如高標准農田建設、侵蝕溝治理等等,然後再通過一些培肥的措施,比如有機肥還田,特別是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所以我們的區域生態也明顯在改善,這些對黑土地糧食生產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