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牡丹江:品牌引領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3-05-31 10:06:1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曉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31日訊 農業品牌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作為我省特色農業強市,牡丹江市圍繞『打綠色有機牌、走特色精品路』的思路,以品牌農業為引領,依托山區半山區資源稟賦,積極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和保護,引領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牡丹江市先後獲得東寧黑木耳、穆棱曬煙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5件,海林猴頭菇、穆棱沙棘、鏡泊湖胖頭魚、林口黃?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26個,在『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活動上,東寧黑木耳以181.9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排行榜第15名,蟬聯全國地理標志產品食用菌類第1名,與五常大米一起作為我省僅有的兩個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科技農業、質量農業的部署要求,牡丹江市成立了品牌農業工作推進專班,印發了《關於全市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實施專班推進的工作方案》,圍繞食用菌、瓜果菜、畜產品、中藥材、雜糧雜豆等特色農業重點方向,以構建起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企業品牌為支橕、產品品牌為基礎的農業品牌體系為抓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實施優化特色供給、培育經營主體、創新營銷模式、強化質量監管、整合優勢產業系列工程。

  夯實特色優勢 塑造區域農業品牌

  彎腰、移動、插秧,水花在田間飛濺,不一會兒,一排排嫩綠的秧苗就齊刷刷地立在稻田中。翠綠秧苗隨風搖曳,與躬身忙碌的農民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的耕作圖景。

  這是日前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的春耕現場。『我們這裡地下是火山爆發後熔岩形成的石板地,上面是岩石風化和腐殖質沈積形成的肥沃黑土,加上鏡泊湖的優質水源灌溉,水稻生長的環境特別優越。』正在帶領村民插秧的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陳雨佳告訴記者,他們一直保持著人工插秧的傳統栽植模式,以此保證和提昇水稻品質。

  用好『土』資源,做足『特』文章。近年來,陳雨佳帶領合作社依托東北農業大學水稻有機肥科研中心和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以建設國家級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整村推進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引進優質品種,實施兩段式育秧、測土配方施肥,既保護了寒地黑土,又推動了石板大米產業昇級。

  如今,這片黑土地已經成為國家綠色食品水稻農業化標准化精品示范區、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合作社也成為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星級示范社,『御膳田石板大米』成為東北(國際)好食材大會戰略合作商,獲得首屆中國(三亞)國際稻米博覽會金獎,被評為黑龍江省『最好吃大米』……

  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是牡丹江夯實特色產業優勢、塑造區域品牌的一個典型。該市始終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拉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任務,堅持『穩糧優特』的發展思路,持續壯大菌菜牧林藥等特色產業,其產值佔比達到65%。202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蔬菜種植面積、中藥材種植面積、水產品產量分別發展到23億袋、28.8萬畝、30.1萬畝、2萬噸,為農業品牌特別是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牡丹江市食用菌、瓜果菜、優質米、畜牧等產業打造了較高的知名度,其中以食用菌最為突出。先後榮獲『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世界黑木耳之都』『中國食用菌之城』等稱號,東寧市、海林市、寧安市、穆棱市、林口縣也被國家或省行業協會分別授予『中國黑木耳第一縣』『中國猴頭菇之鄉』『全省對俄果菜出口標准化基地縣』『中國肉牛之鄉』『中國紅樹莓之鄉』等稱號。全市先後創建了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培育了1個國家級、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東寧、穆棱、海林被納入全省高值食用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林口縣白鵝產業列入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支持范圍。全省道地藥材十大生產基地中,林口黃?、穆棱人參、寧安蒼術佔其三,這些產業為打造牡丹江農業品牌發揮了『金字招牌』和『產業名片』的作用。

  做強科技支橕 助推高質高效發展

  在『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的東寧市,今年第一茬木耳即將采摘上市。『今年東寧黑木耳栽培量將達到9億袋以上。』東寧市供銷社工作人員介紹,依托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雄厚的產業基礎、科技創新能力,東寧市成為全國優質木耳的主產區和最大集散地。今年以來,相關職能部門積極引導當地農民提高木耳種植業的科技含量。

  『年初我們從黑龍江大學引進雜交黑木耳新菌種,在研發中心實驗室進行復壯擴繁。』東寧市食用菌研發中心技術員郭雯手捧著利用廢棄菌糠生產的試驗菌包介紹,該菌種的優勢是出芽齊、出耳快、采摘時間早、產量高,子實體耳片厚大、泡發比高、口感好,菌種抗逆性強,可以降低菌包染菌率,減少損失。

  『新菌種發菌快,菌絲強壯,適合東寧所在的積溫帶。』省『組團式援邊行動』東寧工作隊專業技術人纔、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曾偉民副教授說,『平均每袋乾木耳產量達70克,較以往菌種產量提昇10%~20%。』

  『在東寧這個全國黑木耳產業研發的「硅谷」,黑木耳研發機構就有6家,黑木耳產業科技型企業5家,碩士、博士「遍地都是」,從事科研和技術指導的人纔在500人以上。』郭雯說,通過對接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橋梁紐帶,成立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東寧工作站,定期走訪幫助東寧菌包廠提供優良菌種,幫助企業解決黑木耳質量檢測問題,定期組織技術培訓指導工作,為菌農種植黑木耳提供上門服務和技術支持。

  做強科技支橕,牡丹江市通過提昇生態綠色生產方式,保護農業品牌。全市實施『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戰略,提昇農民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綠色品牌發展理念,讓生態綠色成為創建農業品牌核心要素的理念,深入農業生產環節,加快綠色有機認證主體由企業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拓展。

  全市先後成功創建了水稻、玉米、大豆、食用菌、蔬菜等1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認證面積達到532萬畝,佔耕地面積近一半,綠色有機食品企業達到92家,綠色有機認證產品總數220個,為培育綠色有機產品品牌夯實了基礎。

  依托北緯44度『優質米鄉』『黃金牧場』『葡萄黃金產地』的資源稟賦,創建了『米肉菌蜜酒』5大系列高端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叫響國內外。東寧『芬河帝堡』葡萄酒獲『中國年度十大葡萄酒』和『十大最具潛力葡萄酒』殊榮,北域良人元寶耳、悅來頤和猴頭菇、龍牧黑牛、慈蜂堂蜂蜜等農產品熱銷全國各大城市,品牌影響力不斷提昇。

  拓寬展銷渠道 推動品牌農業『出圈』

  今年春節後成立不久的牡丹江市綠色食品行業協會就組織部分會員企業赴上海考察,以牡丹江綠色食品招商引資和渠道拓展為主題進行專項推介,著力推進該市綠色食品走進上海,走向全國大市場。

  農產品品牌要『出圈』,從創建到營銷環環相扣。牡丹江市不斷擴展營銷渠道,擦亮農產品品牌。利用好國家和省裡各項大型展會,積極組織企業特別是已獲得『黑土優品』使用權的企業參展推介。充分發揮體驗店、展銷店、線上店功能,提昇和完善線下銷售體系建設,擴大牡丹江市綠色農業資源和『黑土優品』企業的知名度和銷售渠道。

  今年3到4月份,牡丹江市相關部門組織寧安、海林、穆棱、林口、東寧、綏芬河6縣(市)參加『一縣一周省人大農林產品展示周』牡丹江地區活動,以『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為主題,以『黑土優品』為重點,共展示了20大類近千種產品,其中大米、食用菌、雜糧、中藥材、牛肉、大鵝等產品,特別是『黑土優品』產品銷售火爆,銷售額30餘萬元;組織推薦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參展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黑龍江『黑土優品』專場推介會上對『御膳田石板大米』進行了產品推介;組織推薦全市北純、悅來頤和、康之源等10家『黑土優品』企業的大米、雜糧、猴頭菇等21款產品,參展黑龍江—廣東產業合作與開放交流大會的『綠色龍江黑土優品』產品展示品鑒活動,現場受到一致好評。

  品牌農業發展也離不開強企帶動。牡丹江市依托獨特自然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先後引入了皜月、正大、紅星、雨潤等行業領軍企業,提昇了農業企業品牌層次;打造了維多寶、黑寶、北純、康之源等一批大型知名企業,充實了全市農業企業品牌的中堅力量;培育了凱飛、鑫北、玄武湖、潤鄉等產業優勢企業,蓄積農業企業品牌發展潛力。

  目前,牡丹江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05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221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8戶,組成了牡丹江市企業品牌的『壓艙石』。

  截至今年4月,全市已有大米、食用菌、冷水魚、雜糧、山產品等7大類27家農產品經營主體進行申報,現已有響水米業、山友食用菌科技、鏡泊湖水產養殖場等16家農產品經營主體、39款產品獲批『黑土優品』的使用權。

  聚集農旅融合 特色產業活力迸發

  5月27日,上官地村迎來了新一屆插秧季的大小莊主、親子家庭和一眾嘉賓。在御膳田間,嶄新的『黑龍江省家庭勞動實踐基地』的標志牌旁,上官雨佳研學基地『種糧、興糧、愛糧、節糧、惜糧』小隊員們的田間體驗插秧成為了一道生動的風景。

  這裡就是寧安市婦聯與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聯合舉辦的第四屆插秧節暨家庭教育親子研學活動。打造農業品牌需要傳承,牡丹江通過品牌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為特色產業發展賦能。

  該市以稻作文化為突破口,建設農業公園,推進農旅融合。為發展鄉村旅游,上官地村集中力量建設渤海稻作文化主題公園,也是集景觀農業和生態農業為一體的農業公園,主要包括渤海稻作文化展覽館展陳、稻作田園體驗、玄武湖景觀改造、配套旅游項目開發等4個版塊,成為省內獨有和面積最大的生態觀光農業展示區。通過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有效提昇了火山熔岩石板大米的美譽度。

  在東寧市綏陽鎮,隨著全省首個特色農業經濟專業博物館——東寧黑木耳博物館正式開館,通過全景展示黑木耳產業發展歷史,填補了東寧市黑木耳產業文化的空白。該館佔地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結合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歷程,集展示推廣、科普研學、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於一體,通過沙盤、視頻、實物等形式,直觀、立體、多元地呈現黑木耳文化及東寧黑木耳產業特點,展示了新時代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的新風貌。

  放眼牡丹江大地,農業品牌已成為全市一道靚麗風景。在農業品牌加持下,牡丹江特色農業發展質量越來越高,鄉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幅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