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驗現場。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黑龍江日報6月22日訊 20日,在位於河北省廊坊市的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研發基地,由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和哈工大范峰教授團隊聯合開展的嚴重事故下『華龍一號』安全殼結構性能試驗,圓滿完成全部試驗任務。該試驗在國內外首次實現預應力混凝土安全殼模型高溫-高壓耦合加載工況,為評估嚴重事故下安全殼結構性能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試驗以嚴重事故下安全殼結構性能為目標,以『華龍一號』預應力混凝土安全殼為原型,按照1:3.2的縮尺比進行設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寸的安全殼試驗模型,試驗工況復雜,難度極大,試驗前期准備工作歷時3年。試驗真實地模擬安全殼在嚴重事故下的高溫-高壓-高濕復雜環境及其對結構的耦合作用,填補了國際上安全殼結構在其復雜環境作用下的試驗空白。
安全利用核能是核電發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則。核安全殼在服役期內面臨多種極端作用的嚴峻威脅,但世界范圍內有關安全殼結構嚴重事故下的結構性能研究試驗手段滯後。該試驗解決了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中因為模型尺寸小、無法反映原型結構失效路徑和破壞模式的關鍵問題,為『華龍一號』安全殼原型結構在嚴重事故下力學性能和薄弱環節的安全評估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橕。
試驗團隊建立了考慮預應力影響、非線性影響、溫度場影響、熱壓耦合等多因素的安全殼試驗全過程仿真模型,同時考慮了安全殼的大容積給高壓和高溫協同加載帶來的技術挑戰、高溫-高壓-高濕環境下的實時監測難度、高溫-高壓耦合加載下安全可靠的防護設置,為圓滿完成試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試驗成功按照預設的溫度-壓力加載曲線進行加載,驗證了安全殼高溫、高壓長時間持荷下的結構性能。
哈工大空間結構研究中心在沈世釗院士、范峰教授帶領下,立足於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需求,積極與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先進核電廠安全殼結構抗爆抗衝擊性能、新型結構體系、精細化施工控制、極端環境的復雜試驗方法等領域開展系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為嚴重事故下安全殼系統性能全面提昇、『華龍一號』後續新一代核電技術研發和在役核電廠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