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創新發展大會召開在即,全省將進一步營造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激發創新發展活力,支橕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示范基地,樺川農民劉運生正在挑選水稻品種,比往年提前了兩個月。
作為當地的種糧『老把式』,劉運生在水稻選種上,一直敢闖敢試。十年前,他帶頭試種『龍粳31』,秋收時每公頃增產一噸糧食;去年,他又嘗試了新品種『龍粳3013』,每公頃水稻又增產近一噸。劉運生連年增產增收,靠的是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術育種團隊自主選育的以『龍粳31』為主體的高產品種。
『龍粳31』之所以經久不衰,被農民們廣泛種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高產。而取決於高產最核心的因素就在於『龍粳31』的株型,它的長勢是符合『理想株型』的標准。
那『理想株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長勢情況?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傳雪說:『主要是指水稻莖和葉片的夾角在15度到16度,而且這個葉片是『V』字型葉或者『U』字型葉,這樣一個形態結構,單位平方米就能增加、容納更多的穗數,抗病性、耐寒性、整精米率都得融合到這個理想的株型內。』
將所有的優良性狀集合到一個品種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格外困難。劉傳雪團隊每天蹲在田間地頭兒播種、觀察、記錄、選擇。經過了上萬次實驗,搭配了幾百個組合,最終培育成功了優良的水稻品種『龍粳31』。
截至目前,『龍粳31』是全國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粳稻品種,以『龍粳31』為主體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入選國家『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志性成果。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自育品種推廣面積佔全省適宜區水稻面積的60%以上。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傳雪說,他們現在育成的『龍粳3013、3010、3049』以及『3055』,比『龍粳31』抗倒伏性進一步提高了,豐產性比『龍粳31』更高了。
不斷做強『農業芯』,推動水稻高產、增強抗倒伏性的同時,眼下省農科院的研究人員正在提昇水稻的食味品質上下功夫。
『利用「分子標記技術」,香味基因轉導到『龍粳31』具有優良性狀的這個品種當中,目的是選育出具有香味、更好吃,熟期早,產量高的新品種』,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術育種研究室副研究員黃曉群表示,目前已經選育出一個新品種『龍粳3059』,這個品種已經在佳木斯附近進行大面積的示范。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馬文東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轉化水稻新品種73個,簽訂成果轉化合同101份,服務合作企業34家,「龍粳系列」水稻品種累計轉化金額近兩億元。這些品種的推廣,將帶動黑龍江省水稻產業的發展,保證中國飯碗裝更多的優質的中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