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風雨讓村裡的光伏發電站遭受巨大損失,這可是幫村民脫貧的寶貝疙瘩。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村書記想起來光伏發電站有保險,就在大家重燃希望後保險公司卻拒絕理賠。
稱村裡投錯了險種誰來為這些村民做主?到底是投錯了險?還是其中另有隱情?法院能動司法還原案件真相......

2019年,光伏發電站作為產業扶貧項目落戶拜泉縣一心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該項目給村民帶來了持續而穩定的收益,助力他們擺脫貧困。摘帽後,該項目依然發揮著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幾年來,一排排擺放整齊的光伏板,已然從沒人見過的稀罕物變成了村民心中的寶貝疙瘩。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22年8月4日,一場狂風暴雨給發電站造成了巨大損失。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村黨支部書記崔文權想起,6月初,村裡在保險公司為光伏項目投保了財產保險。於是大家來到保險公司,期盼通過保險理賠彌補損失。但在保險公司,大家的希望之火卻被一紙拒賠通知書無情熄滅,而拒賠的原因竟是村裡投錯了險種,不滿足理賠條件。面對白紙黑字,維權行動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在多次協商無果後,一心村來到拜泉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承辦法官孫邦國瀏覽案卷材料後陷入了思考,辦案不能只看書面材料、就案辦案。一心村雖然投了保、也交納了保險金,但卻投錯了險種,保險公司確實有理由拒絕理賠,可是這其中是否還有其他隱情?村民在什麼情況下投的保?村民在投保的時候是否了解自己投保的保險產品?原告方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很有可能不懂法,勢必很難在庭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此,事實就很難被充分還原。
於是,為了有效的保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帶著這些疑問,法官對案件進行了深入走訪調查。
法官首先來到一心村實地走訪,對光伏項目受損情況進行細致查看,並與村兩委成員、村民進行深入交流。離開一心村後,他又來到保險公司了解情況,聽取了工作人員的意見。經過審查案卷材料、實地調查以及充分聽取雙方意見,案件基本事實終於被勾勒了出來:2022年6月初,一心村為村中光伏發電項目在被告保險公司投保了財產保險,交納保險費用2110元,但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並未就險種、保險責任等內容進行充分告知及詳細解釋說明,同時因為工作失誤為一心村投保了錯誤的保險項目,最終致使事故發生後一心村不能就損失得到賠付。
案件正式開庭審理。庭審中,雙方充分舉證、質證,發表意見並就爭議焦點回答了法官的詢問。庭審後,孫法官依法及時制作了判決書,判令保險公司承擔保險理賠責任並向雙方送達。
為了讓敗訴方服判息訴、讓勝訴方盡早實現權利,法官組織了判後答疑座談會。會上,他充分對證據、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同時解答了保險公司的疑問。會後,被告保險公司表示服從判決,盡快理賠。目前,保險公司已經開始理賠。
『過去,在我們心裡,法院是威嚴的場所,法官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而現在,在我們心裡,法院是老百姓維權的好去處,法官是敢作為、有擔當的守護者。』一位村民代表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