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由中宣部組織中央和有關地方主要媒體,在全省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黑龍江主題采訪活動正在進行中。『中華大糧倉』黑龍江不僅有『量』,更要有『質』。不僅要確保農產品能夠讓人『吃得飽』,還要『吃得好』。黑龍江積極探索農產品綠色加工,推動更多『黑土優品』實現高質量發展。
依安縣建明村的鮮食玉米已經到了收獲季,籽粒飽滿緊實的玉米,剛被摘下來,就要即刻送到當地的食品企業,正式開啟它的『加工』之旅。

一穗穗新鮮的玉米來到全省最大的鮮食玉米加工企業——北緯47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首先要『體檢』,顏色不正、發育不良的會被淘汰,過關的玉米經過『沐浴更衣』、高溫滅菌等環節,最終實現從素顏原料到黑土優品的蝶變,這套嚴苛的加工過程,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北緯四十七(依安縣)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一廠廠長李春利說:『三小時鎖鮮,最大程度保證玉米的原有風味、糖度等營養成分。』
好原料搭配好設備,讓企業加工的鮮食玉米供不應求,訂單已經排到了九月末。為了讓龍江黑土地的好玉米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當地合作社和生產企業已經做好了規劃。
依安縣鵬程明富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韓作國說:『要擇優種植,把原來的11個品種換成6個品種。』
北緯四十七(依安縣)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尚文輝說:『今年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是10萬畝,預計產量是3億穗。接下來,我們會深度開發一些玉米汁、玉米烙等精深加工產品,使玉米加工產業向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如果說依安縣的鮮食玉米品質好、品牌響,是因為它坐擁在北緯47度的黃金黑土帶上,那寧安市大名鼎鼎的響水大米則是因為這裡的水稻從小到大,都生長在這片由天然岩石鋪就的『神奇土地』上。眼下,響水-國際稻米公園裡的萬畝稻田正靜待豐收。

園區內,8.5萬畝的優質水稻隨風搖曳,稻香四溢。由於這裡的稻秧長在自帶發熱功能的石板上,所以根莖結實;早晚鮮明的溫差讓稻穗形成了養分更高的籽粒;全程有機施肥和先進的種植技術,更是提高了水稻的品質和產量。
寧安市渤海水稻協會農技人員周長生說:『大米加工出來以後,米粒清如玉、晶瑩透亮、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含量極高。我們在種植栽培上,按照有機綠色的操作規程,今年預計畝產在500至550公斤左右。』
雖然響水大米名聲在外,但由於當地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較低,存在品牌合力較弱等問題。今年,寧安市著力健全完善水稻的『種、產、銷』標准,通過建設響水-國際稻米公園,形成『農業+』模式。
黑龍江響水稻米公園管理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雨佳說:『響水大米是我們的一張名片,打造的響水稻米公園,把大米的核心地塊作為基地,吸引更多的人能走進我們的公園,讓這個品牌越來越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