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離田到入口,加工成鮮食玉米也就是三四個小時的事。
黑龍江日報9月6日訊 6000多個天然湖泊、100多種野生魚類,21萬平方公裡森林裡盛產林果、林藥、林菌、林禽、林蠶,3100多萬畝草原是牛和羊的生態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特殊的地理區位、突出的生態優勢和獨特的資源稟賦,為黑龍江發展現代畜牧業、冷水漁業、生態森林食品產業、設施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讓更多人吃上優質、可口、放心、豐富的龍江農產品,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作出更大貢獻。
畜產品供應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地處世界公認的黑土帶、黃金玉米帶和黃金奶牛養殖帶,我省發展畜牧產業資源富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畜牧業發展,以『兩牛一豬一禽』為重點,先後出臺《關於把畜牧產業培育成為振興發展戰略性產業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省農業農村廳畜牧處處長郭紹權表示:『我省堅持畜牧業全產業鏈謀劃,全要素推進,全方位服務,推進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推動中高端肉蛋奶基地建設,切實提高畜產品供給安全保障能力。』
據統計,2022年我省奶牛存欄110萬頭,生產鮮奶501萬噸。一半以上的養牛場,乳脂肪乳蛋白接近歐盟標准,成為名副其實的優質乳主產區。
在持續推進奶業振興的同時,我省也在大力發展肉牛產業。2022年,全省肉牛出欄311萬頭,居全國第4位。為加快高端肉牛產業發展,印發《黑龍江省高端肉牛產業『百千工程』實施方案》,著力打造全國高端肉牛生產第一大省。目前,高端肉牛發展初具規模,擁有全國最大的純種和牛生產基地和國際一流的和牛種公牛站,現存欄純種和牛8500頭。以龍江縣為核心,輻射齊齊哈爾各縣區,黑河市、大慶市、佳木斯市、七臺河市和新疆、內蒙古的錫林浩特、海拉爾等地區,累計完成高檔肉牛改良超過12萬頭。
除了『牛』氣衝天,我省養豬業也在蒸蒸日上。2023年上半年,全省能繁母豬存欄130萬頭;生豬出欄1217.7萬頭,再創歷史新高。生豬及產品外銷比重達到41.5%,為全國生豬穩產保供大局作出積極貢獻。
走進齊齊哈爾市依安縣,依安對青鵝業大鵝產業園項目已初具規模。展廳裡擺放著的熏鵝翅、熏鵝爪、鵝漢堡……不禁讓參觀者垂涎欲滴。大力發展鵝產業,也是我省踐行大食物觀理念的重要舉措之一。
為了推進鵝產業發展,強化鵝產業的頂層設計和政策供給,我省印發《黑龍江省鵝產業振興行動計劃(2022-2025)》和《關於促進鵝產業高質量發展若乾政策的意見》;引進柳橋集團落戶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已簽訂鵝產業一體化項目框架合作協議,規劃建設現代養殖產業園、高端加工產業園兩個板塊。2022年,全省鵝養殖出欄量超過3000萬只。
冷水漁業發展成效凸顯
今夏,持續3個月的『燃情夏日魚躍龍江—2023黑龍江冷水魚增殖放流季』已落下帷幕,全省共計增殖放流冷水魚4789.5萬尾。
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蔣亞奎介紹,該活動與冬捕季相呼應,通過春育、夏放、秋撈、冬捕相互銜接,做到資源養護與有效利用緊密結合。這既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推進我省冷水漁業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力推動冷水漁業資源養護、保護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及興凱湖「三江一湖」等水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必要之舉。
水域總面積3498萬畝,包括黑龍江、松花江等在內的河流2881條、湖泊和泡沼6026個,冷水魚品種佔全國淡水魚種類13%、素有『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之稱……豐沛的水資源做基礎,豐富的漁業資源做保障,使得冷水漁業成為我省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冷水魚產品肉質細膩、韌性的出眾品質。為此我省積極向江河湖泊要食物,推動各項惠漁政策落地,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冰雪漁業經濟,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推進一二三產融合,不斷加大漁政執法和資源養護力度,紮實推動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73.5萬噸,同比增長2.2%。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十四五』期間,我省將深挖冷水漁業發展優勢潛力,釋放漁業經濟發展動能,大力發展科技漁業、綠色漁業、質量漁業、品牌漁業,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發展體系,打造好水、好魚、好牌、好價、好效的龍江『五好』冷水漁業。
到2025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將穩定在635萬畝以上,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9萬噸,漁業一二三產經濟總產值力爭達到300億元。
生態林下產業逐步壯大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我省還大力發展生態森林食品供應基地。重點發展松子、榛子等堅果和藍莓、藍靛果、沙棘等漿果品種,推動全省向森林要食物,向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高位謀劃森林食品產業發展,並將『森林食品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納入到『黑土優品』系列品牌體系中統籌建設。
同時,我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省中藥材種植規模快速增長,種植面積、產量、產值、效益四項指標增速連續四年保持全國領先,總體規模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2022年,全省在田面積408萬畝。著力打造大、小興安嶺寒地中藥材生物產業先行區,協同推進大興安嶺中藥材科技產業園、伊春市林都龍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基本形成大興安嶺高寒區黃?、金蓮花,小興安嶺丘陵區刺五加、五味子,西部平原風沙乾旱區關防風、柴胡、板藍根,張廣纔嶺、老爺嶺、完達山半山區人參、西洋參、刺五加等優勢布局。
食用菌產業規模也實現新突破。依托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政策,以尚志、東寧、海林、穆棱、海倫、樺南、湯原為核心,輻射帶動標准化基地建設,推動全省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食用菌標准化生產基地發展到19.6萬畝,全省食用菌鮮品年產量達370萬噸,全省食用菌栽培以黑木耳為主,佔全省食用菌產量的90%,黑木耳產量居全國首位。
森林食品供應充足,林下產業也是方興未艾。蠶蜂業形成哈爾濱、牡丹江、雙鴨山、雞西、佳木斯椴樹成熟蜜主產區;寒地柞蠶生態養殖產業區域包括哈爾濱、牡丹江、雞西、佳木斯、黑河等;寒地生態型蠶桑特色產業主要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雞西、大慶等地區發展。2022年,全省蠶蜂產品產量達到10.23萬噸,同比增長5.46%,蠶蜂總產值預計可達45.8億元,同比增長6.5%。
此外,我省還不斷夯實『菜籃子』穩產保供基礎,加快建設寒地果蔬生產基地,不斷促進蔬菜產業轉型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