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地為根基
黑龍江深入落實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昇耕地質量
系列報道《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關注產糧第一大省
突出抓好侵蝕溝治理,夯實耕地之基
力爭讓每一寸耕地
都成為豐收沃土的生動實踐

這裡是克山縣聯民村一條侵蝕溝的溝底,從空中看,治理完成的侵蝕溝周圍農田裡的玉米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兩年前,這裡還是一個5米多深、20多米寬的大溝。通過治理前後畫面的對比,可以清晰看到,原來溝岸兩側陡峭筆直、黑土裸露,但現在溝岸的一側已鋪設了石籠護坡,另一側栽種了保水護土的喬木,溝底則插上了灌木柳條。通過一系列工程和植物措施,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周圍的農田。
克山縣西河鎮聯民村農民韓曉宇說:『治理完以後,下雨也衝不著地了,給我們農民帶來直接效益。現在一畝地打1500斤苞米、賣1500塊錢沒問題。』

黑土地流失,是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為了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全面向侵蝕溝宣戰。這裡是拜泉縣新生鄉永發村。2021年,拜泉縣投入380萬元,采取植物、工程、農業相結合的技術措施,治理好了長2810米的侵蝕溝。哪怕是前些天的傾盆大雨,也沒能『撕裂』黑土地逐漸愈合的『傷口』。時值初秋,侵蝕溝旁的農田裡,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拜泉縣新生鄉永發村農民楊維傑說:『頂雨過來看,莊稼一點沒傷著,老百姓非常高興!』

拜泉縣是全省侵蝕溝數量最多的縣。當地實施了農田侵蝕退化治理等『六大工程』,並探索了小流域綜合立體防治和連續式柳編跌水模式,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坡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拜泉方案』,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呈現持續『雙下降』的良好態勢。
拜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立軍表示,目前累計治理侵蝕溝近2萬條,土壤有機質提高0.5%以上,水土流失嚴重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糧食產量逐年提高。

近年來,黑龍江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大黑土地保護投入,協同推進侵蝕溝治理、農田建設、保護性耕種等,目前黑土區經過治理,侵蝕溝溝頭溯源、溝底下切、溝岸擴張已基本得到控制,『十四五』以來,全省已累計治理侵蝕溝2.11萬條,為國家黑土地保護戰略實施和東北黑土區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大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
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徐金忠說,近3年黑龍江省侵蝕溝治理保護的耕地面積就有600萬畝,相當於兩個深圳市那麼大。治理侵蝕溝撫平了黑土地的創傷,保護了耕地中的大熊貓,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