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8日訊『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和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期間,多次提到『壓艙石』這一關鍵詞,這是對龍江多年糧食穩產保供舉措和成績的肯定,也彰顯了黑龍江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中的貢獻和分量。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政治站位,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建設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基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新突破。
如何深刻理解和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龍江貢獻?日前,記者采訪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趙勤。
趙勤談到,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黑龍江的首要擔當,也是一項光榮、長期、艱巨的使命任務。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牢牢把握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的戰略定位,把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擺上更加突出位置,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加力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充分挖掘糧食生產各要素、各環節增產潛力,築牢『大國糧倉』根基,為更有底氣、更為安全的『中國糧食』展現龍江擔當、彰顯龍江作為。
對於實現『藏糧於地』,趙勤提出四個建議:一是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利用好黑土耕地,實行黨政同責,終身追責;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二是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堅持良田糧用,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新建與改造提昇。三是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堅持水土保持與耕作、生物措施相結合,防治黑土耕地水土流失。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和鹽鹼沙荒地改良改造。四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落實保護性耕作、施用有機肥及深松整地等農藝措施,推廣科學耕地輪作制度,持續實施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統籌推進秸稈綜合處理和畜禽糞肥還田利用,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農膜等回收處理,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對於推進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實現『藏糧於技』的具體舉措,趙勤建議:一是聚焦種業自主創新,推進重點農作物品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聚焦大豆、水稻、玉米等品種,加快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二是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加快推進『數字+生物+農業』深度融合,全面提昇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糧作物單產水平。三是強化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探索建立健全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機制,圍繞農業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優化配置科技創新力量,共享科技創新資源。四是加快農業裝備改造昇級。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高端智能農機研發推廣,創建高端智能農機裝備推廣應用先導區。
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趙勤建議:一是調整優化生產布局。大力推進低碳、可持續和營養型農業發展,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產業、現代畜牧業、林下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冷水魚產業、食用菌產業、生物農業等,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預制菜等產業,全方位、多途徑有序開發食物資源。二是強化生物科技有效賦能。利用生物育種、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等生物技術對傳統產業昇級再造,開發地域性與功能性食物資源。三是建設踐行大食物觀『載體』。重點建設國家粳稻口糧戰略保障基地、玉米優質糧源生產基地、大豆油料作物供應基地、中高端肉蛋奶生產基地、生態森林食品供應基地、寒地果蔬生產基地、冷水漁產品供應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防災應急食品戰略基地,當好國家糧食等食物統籌調劑的『供應地』。四是創新生產服務方式。深化墾地合作共建,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技術承包、專業化服務等形式,實施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整省推進,創新優化新型生產關系,實現糧食生產節本增效,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更好的『龍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