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0日訊(趙斌 記者 霍梟涵)巍巍小興安嶺,松濤陣陣;悠悠湯旺河水,長流不息。
2016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首站來到伊春,提出了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怎麼樣、林區生態保護怎麼樣、林場職工生活怎麼樣『林區三問』,作出『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的政治囑托。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牢記囑托,不辱使命。
伊春將答好新時代新征程『林區三問』新答卷,將『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的殷殷囑托,化為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決心和最實際行動。
2023年10月28日,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濟南年會上,伊春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在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伊春又邁出了裡程碑式的一步。
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是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這張國家級生態文明『金名片』背後,是伊春市堅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高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努力走出一條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的信念和決心。


高位推進 協同聯動 夯實綠色高質量發展根基
伊春,有400萬公頃廣袤浩瀚的山川和林海,702條清澈見底的大小河流,森林覆蓋率高達83.8%;這裡,四季分明,景色怡人,人們可以盡情地與大自然親近,是一座『可以打包空氣送給朋友』的城市,更是一個『美得讓人心醉』的地方。
固綠水青山之本,築綠色發展之基。近年來,伊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任,按照省委建設『綠色龍江』、推進生態振興的部署要求,明確提出在全省率先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立足『生態立市、旅游強市』,以推進『一區、兩地、三城』建設和『雙振興』為實踐路徑,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作為引領性工程,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以『國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堅決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2021年3月,伊春市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並將其作為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高位推進,咬定目標不放松,集中注意力抓落實,伊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職責,部署重要工作、過問重大問題、協調重要環節、督辦重要案件,層層抓好創建工作落實。
為提昇伊春市生態文明建設創建工作,高標准編制完成《伊春市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0-2030年)》,優化生態空間,構建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等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謀篇布局。同時,建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例會制度》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調度制度》,定期召開創建工作推進會,對重大事項進行研究部署。
設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制定實施《伊春市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伊春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伊春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關於開展伊春市領導乾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改革方案,加快推進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紮實推進河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
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標准要求,印發了《伊春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2-2030年)》任務分工方案和分解表,將6大類36項指標分解到40個部門單位推進落實,掛圖作戰,明確分工,精准施策,層層抓好創建工作落實。
面對責任落實不到位、整改落實不力等問題,伊春市下定決心,堅決啃下這塊『硬骨頭』。全市紀檢監察機關聚焦市委中心大局,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深化開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秸稈焚燒、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情況等專項監督檢查,對參與或失職失責導致發生非法開荒、佔用林地等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的黨員乾部進行嚴肅追責問責。同時,加大制度創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軌道,為創建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伊春市完成生態環保領域地方立法5部,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廢棄食用菌包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全省第一部單一樹種紅松保護條例。
伊春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工作納入各地、各部門效能建設與績效管理考核中,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建立完善生態創建責任追究制度、督查通報制度等多項工作機制,落實各級黨政『一把手』的生態創建第一責任,切實加強創建工作行政推動力。
全市所轄10個縣市區均已爭相開展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區)創建工作。2022年11月18日,豐林縣率先獲得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授牌命名,嘉蔭縣、南岔縣、鐵力市積極開展創建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生態文明之風已吹遍林都大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正在形成。


精准施策 重拳出擊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如今的伊春,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不難發現『生態』這一閃光印跡。
極目遠眺,一波波的『伊春藍』,驚艷了每一個人的雙眼。上海游客林先生將鏡頭對准了湛藍的天空,感慨地說:『早就聽聞伊春的生態環境優美,今天感受到了這座宜居城市的「顏值」和「氣質」』。
『我真是「醉」了,深深陶醉在伊春綠色的森林、新鮮的空氣中。』首次乘坐旅游專列來到伊春的外國游客興奮地說,『融入了大自然,在「森林裡的家」體驗詩意生活,我收獲了新的風景、新的快樂,同時也收獲了新的回憶,人和心總有一個在伊春,值得選擇。』
伊春的好生態,令游客嘖嘖稱贊,也令市民引以為豪。近年來,伊春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建設『無廢城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生態環境質量躍上新臺階,近三年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一份份沈甸甸的『成績單』背後,凝聚著伊春市生態治理的明顯成效。
減少排放,讓天更藍。伊春市從強化燃煤油煙污染防控、深化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全面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和提昇減污降碳協同管理能力四個方面,圍繞優良天數比例和PM2.5濃度下降幅度兩個環境空氣質量約束性指標開展一系列創建工作。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361天,達標率為98.9%,PM2.5平均濃度每立方米21微克,同比下降8.7%,未發生重污染天氣。
減少排污,讓水更清。伊春市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提高河流水環境質量、推進河流水生態修復和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四個方面,圍繞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提高幅度、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幅度和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三個水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開展一系列創建工作。2022年全市優良水體比例達100%(剔除環境本底影響),無劣V類水體;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連續九年在全省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為優秀等次。
減少污染,讓地更綠。伊春市從整體推進土壤污染源頭治理、持續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嚴格建設用地准入管理和有序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四個方面,圍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參考性指標開展一系列創建工作。2022年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2020年-2022年,全市節能形勢持續向好,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0.97%。
不斷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全面構建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快建設『山水交融、社會和諧、充滿活力、時代風貌鮮明的現代化宜居森林生態城市』。全市劃定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大類共61個環境管控單元,建立『1+61』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管控體系,實現了國土空間全覆蓋。
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政治囑托,積極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綠化工作,創建國家森林城市24項指標業已全部完成,全市森林蓄積年均淨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2022年全市新建和提昇城市公園綠地共完成27處、綠化面積84.32公頃,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接近88%。各類自然保護地佔林業施業區面積30%,中華秋沙鴨、白頭鶴等自然保護區達到23個、6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消失幾十年的野生東北虎重現蹤跡,小興安嶺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昇。
如今,生態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生活成為人們自覺行動,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強大內生動力。林區人民切身感受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生態融合 產業興旺 不斷拓寬百姓增收致富路
位於伊五公路21公裡處,群山環抱之間隱藏著一個世外桃源——友好藍莓產業園。習近平總書記曾親臨園區視察,對園區的發展和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
伊春森工集團友好林業局公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藍莓產業園區時的囑托,緊緊圍繞伊春市委、市政府『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按照集團黨委『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康養產業』部署要求,對園區基礎設施逐步進行昇級改造。目前,園區規劃面積1.2萬畝,完成投資1.95億元,種植美登、北陸、瑞卡、齊伯瓦、北村、北藍、藍豐等8個藍莓品種,共計61918畝、500萬株。
同時,公司主動引導伊藍生物科技、伊藍農科果業等園區企業由藍莓鮮果銷售逐步向果蔬采摘、旅游觀光、休閑餐飲於一體的『農莊』式經營方向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園區先後被評為『中國藍莓之鄉』『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強』等榮譽稱號。
打好『生態牌』,走好『產業路』。伊春市堅持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把產業綠色轉型昇級作為重中之重,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森林食品、林都北藥、木業加工、森林康養等生態產業多元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伊春市深入實施旅游強市三年行動,叫響了『林都伊春·森林裡的家』品牌。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林下種養實現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擴模增效,綠色有機作物種植面積141萬畝,食用菌2.8億袋,建設『互聯網+種植業』高標准示范基地22個,新增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5家。
一個個品牌企業崛起在林都大地,伊春『森林大廚房』加快在全國布局設點,『林都黑木耳』俏銷全國,『伊春藍莓』香飄萬裡,『五營大火腿』供不應求……如今,越來越多的森林食品在市場立足,如同插上了翅膀,走向全國、走上百姓餐桌。
年豐朝鮮族鄉年豐村位於伊春市南大門的鐵力市。借助伊春市發展鄉村旅游的東風,村裡落地了『綠色智慧型微度假目的地』萌寵部落民宿項目。
一個小村,一年湧進來20萬游客,簡直火出了圈!不但成了網紅打卡地,還上了抖音,聲名鵲起。2023年,年豐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今年不但水稻豐收了,旅游業也火了,我們也吃上了「旅游飯」,再不用外出打工,就等著集體分紅數錢嘍。』年豐村的村民們興高采烈地說。
守護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伊春市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推出伊春四季旅游、自駕旅游等精品線路;龍江首列高端旅游列車『林都號』開行;廣泛開展『全國生態日』等主題宣傳活動,2021年設立『伊春生態日』,成功舉辦兩屆系列活動,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共贏。
風景美了,游客來了,腰包慢慢變鼓了。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全市各大景區景點游人如織,市民游客消費熱情高漲。9月29日—10月6日,伊春市累計接待游客93.5萬人次,同比增長505.9%;實現旅游收入6.8億元,同比增長533.6%;A級旅游景區開放20家,共接待游客48.6萬人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伊春市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大力實施生態振興計劃,持續深入推進國家、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創建,讓盎然綠色成為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動人色彩,讓良好生態成為幸福美好生活的常態,努力為建設綠色龍江、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