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產糧大省黑龍江秋收生產已全面結束,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推出系列報道『二十連豐的密碼』,全面解碼連年豐收背後的龍江擔當。今天來看黑龍江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在巴彥縣松花江鄉五一村,今年的玉米又迎來了大豐收。農民們趁著糧價好,都將收獲好的玉米直接進行脫粒、裝車、出售,一臺脫粒機一小時就可以脫粒50噸,現場1500噸玉米不到3天時間就可以全部完成,這豐收的背後離不開對黑土地的保護。

『種地先養地,增收纔容易。』這是巴彥縣很多農戶的口頭禪。為持續『養肥』黑土地,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旱田『龍江模式』、水田『三江模式』在當地廣泛推行。秋收後,農戶們第一時間將玉米秸稈翻埋還田,為黑土地添加『營養品』。
巴彥縣農業機械化技術總站黨委副書記宋彥東說:『把犁底層徹底打破,這樣雨水到地之後,上下就通透了,土壤比原先蓄水保?能力要強得很多,每年地力提高0.2%左右。』
除了讓秸稈還田,在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當地農戶的黑土『保養』良方,是通過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等種植技術讓黑土地更有『勁兒』。農戶孫勇正是『養肥』黑土地的受益者,今年他家的大豆畝產首次接近500斤。
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傳友說,糧食平均畝增產100到200斤,今年他們的糧食產量照去年同比增加了一億斤左右。

截至11月8日,全省秸稈還田面積1億2900多萬畝,同比增加442萬畝,完成秋冬季計劃的97%以上。養護高產耕地的同時,改良障礙性土壤也是黑土保護的重要方式。
黑龍江是全國白漿土的主要分布區,白漿土佔全省耕地面積的八分之一。位於三江平原的八五二農場,130萬畝耕地裡有三分之一的白漿土。黑龍江八五二農場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區職工石偉說:『一趕上旱年頭土壤硬邦邦,如果趕上澇年頭土壤又水汪汪,畝產也就300斤左右。』
黑龍江八五二農場有限公司第七管理區副主任姜宇介紹,白漿層阻擋了水分、養分上下溝通,植物根系到這裡就無法下紮了,嚴重阻礙了作物生長。

只有打破障礙層,纔能提高白漿土的糧食產能。改良難度大,改良後糧食增產潛力更大。為此,農場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持續開展土壤改良工作。直到去年,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由省農科院主導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三江平原區白漿土障礙消減與產能提昇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落戶農場。去年秋收後,農場大規模使用特制的白漿層配肥機進行整地。
省農科院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土壤改良團隊負責人王秋菊:『翻耕犁鏵可以把秸稈和地表物、黑土層翻扣,保持黑土層肥力不變。它還有第二個犁鏵,心土耕作犁,破碎白漿層,在黑土層翻25厘米左右時,它能再向下15厘米。』
這種作業方式在打破白漿層的同時,把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添加其中,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結構。今年,農場糧食總產達到10億斤以上,玉米高產地號畝產更是達到了1100多公斤。

近年來,黑龍江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工程、農藝、生物『三位一體』的黑土耕地質量保護措施。依托『一法兩例』,建立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科學指導受破壞耕地治理恢復,為堅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展現龍江擔當。
截至11月8日,全省秸稈還田面積1億2964.2萬畝,同比增加442萬畝,完成秋冬季計劃的97.2%。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