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即將過去,作為我國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無疑又是披荊斬棘、激流勇進的一年。勇闖敢乾、迎難而上一直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精神特質。
12月10日開始,總臺在新聞頻道、央視新聞,推出系列報道《『拼』在2023》,一起去認識幾位不同行業的奮斗者,聆聽他們在這一年,爬坡過坎、奮力打拼的精彩故事。
拼豐收 打響五常大米保衛戰
今天我們先來認識『拼』在2023系列報道的第一位主人公。於殿紅,黑龍江省五常市振興村的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新農人。
振興村位於拉林河和?牛河交匯處,是赫赫有名的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12月的東北,在被白雪覆蓋的黑色大地上,村民們正用傳統的慶祝方式,點燃冬天裡的寒冷。

村支書於殿紅,也是村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臨近年底,他專門邀請了電商平臺的直播團隊入駐合作社,開啟了一個五常大米的銷售專場。老於說直播口號就用『燉最大的鵝,吃最好的飯。』老於說自從8月份大家一直壓抑著,就這段時間大家心情都調整過來了,因為看起來沒那麼大損失,糧食基本上都已經入倉,所以大家非常高興。
今年8月,這裡遭受了洪水的侵襲,100萬畝稻田全都浸泡在了汪洋之下。辛苦種下的莊稼怎能就此被毀?為了拼豐收,於殿紅帶領村民們,在政府部門以及各路專家的幫助下,打響了一場五常大米保衛戰。

老於說,種了半輩子的大米,最深的回憶全留在今年了。2023年的8月5日凌晨三點,洪水進入村子,當時水進來的時候,水位比身高還要高很多。當時進地裡的時候開船,分不清哪塊是道路哪塊是農田,腦子裡就是一片空白。
洪水退去後,看到被浸泡著的稻田,很多村民都感覺沒了希望,然而就在這時,村裡不斷有車進來。來的第一撥陌生人,是水利部的專家指導組。他們一下車,腳一踩地,淤泥直接就蓋到鞋面上了,他們請老於帶著去看哪裡的農田水利設施損毀最嚴重。接著又來了國家、省市的農業專家團,都是馬不停蹄直接到地塊,根據水稻受災的程度,現場就給農戶制定一對一的方案。然後各種施工隊伍、銀行、保險,全來了。老於說,那時候就忽然覺得,這些人就把村裡人從絕望那種心情裡給帶出來了,給大家帶來了乾勁和拼勁。

一場拼豐收的保衛戰打響了,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於殿紅和村民們在積水農田邊,挖口子、架水泵,晝夜不停搶排積水。排水之後,分地塊、分苗情,大面積、多次數噴施葉面肥,全力搶救正處於生長關鍵期的水稻。經過努力,農戶的損失很小,基本上只有10%到20%左右的損失,比預想的損失50%或60%小很多。事實證明,拼出來的纔是一條寬廣的路。

要去拼的,不只是地裡的水稻,還有五常大米日常的訂單出貨。過水之後,合作社的9個倉庫也一片狼藉,庫存的水稻、生產裝備、包裝材料都受到不同程度浸泡和損毀。老於帶著種植戶們把搶出來的未受浸泡的庫存大米和包裝材料,運到其他加工廠進行代加工,保證了按期交貨。如今,新米入了倉,生產也完全恢復了正常。老於的直播帶貨也乾得紅紅火火,趕上『雙十二』還做活動,加上元旦也快到了,眼下一天的訂單都有一千多。
對於村裡的種植戶們來說,今年的拼搏畫上了一個還算圓滿的句號。趁著農閑,老於開始勘察土地,做好記錄,等冰雪融化後要集合大伙一起,把洪水衝來的泥沙層清理乾淨,保證明天春耕正常播種。

『拼』出來的豐收,老於說『拼』,其實拿我們農民來說,就是一種堅韌不拔,不被困難所嚇倒。我們堅信,就是只要有人在,有地在,明年會更好。老於說,他經常會想想明年的豐收景象,那一定會很美、很壯觀。歡迎大家都來五常市民樂朝鮮族振興村來觀稻海、看稻浪。
【熱評】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今年糧食生產先後遭遇了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乾旱等災害。但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早稻仍然增產了4.3億斤,夏糧成為歷史上第二高產年,秋糧種植面積增加700多萬畝,全年糧食生產將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同時,前三季度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也在繼續增長,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帶動農民收入實際增長7.3%,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快2.6個百分點。
這場豐收給力 是有多『拼』
『拼』在各方。拼豐收的保衛戰,不是一場孤軍奮戰,事關農戶的信心和精氣神。『淤泥直接就蓋到鞋面上』『馬不停蹄直接到地塊』,各級專家、技術人員『一竿子插到底』排懮解難。多地遭遇洪澇災害,『拼』在各方應對得力,『拼』得人心穩、糧食安。
『拼』在各地。大面積單產提昇行動秋天迎來首季收獲。五常大米有所減產,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仍實現『二十連豐』。全國大盤子裡減的少、增的多,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拼』在耕地和種子,『拼』在『科技范』。
『拼』在有『策』。經歷這樣的『保衛戰』,纔鍛造我們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豐收從來不是天經地義,關心糧食,關心種糧食的農民,穩糧惠民,纔能築牢抵御風險的防線。『拼』,是為了大國糧倉根基更穩、『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