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為了豐收,建好田養好田護好田
2024-03-29 08:07: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29日訊 春分過後,春雨灑落在龍江大地,喚醒沈睡的黑土地。再過不久,寂靜一冬的耕地上將變得熱鬧起來。作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即將開啟新一年的春耕時刻。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保糧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隨著我省糧食生產連年實現豐收,各地對於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水土保持、高標准農田建設等各項黑土地保護舉措的實施,為新一年的糧食豐收在良田方面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高標准農田:田寬了水暢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質量第一,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准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建設高標准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

  在巴彥縣松花江鄉的稻田裡,大型機械正在去除密布的田埂,將一個個小地塊改造成『大方田』。

  君陽瑞利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利民介紹,這片田地本就完成了高標准農田建設,通過這次格田改造,將達到更高的生產標准,土地利用率會大幅提昇,大機械化作業更加方便,為糧食增產增收多了一重保障。

  據了解,巴彥縣自2019年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實現農田相對集中連片、田塊平整、規模適度,基礎設施配套比較完備,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巴彥縣豐裕村以前農業配套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環境及生產條件較差,導致農作物產量不穩定。2020年,豐裕村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1.8萬畝,進行了土壤改良、排水溝清淤、建設排水涵、修繕機耕路以及配備智慧農業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系統。

  在談到高標准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時,豐裕村黨支部書記於雲波感慨頗深:『高標准農田建設提昇了村裡的農業基礎設施,還改善了耕地地力和質量,使糧食產量得到了提昇。以玉米為例,現在平均畝產2000斤以上,每畝至少增產200斤。』

  巴彥縣副縣長宋立國介紹,截至目前,巴彥縣已建設59.92萬畝高標准農田,下一步將按全縣高標准農田項目建設規劃,逐年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進度,在2030年將全縣319.5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

  前不久印發的《2024年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昇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優先在具備水利灌溉條件的地區布局,實現農田灌溉體系與高標准農田建設片區一體化。

  保護性耕作:種少了得多了

  在國家多部門聯合印發的《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中提出,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東北四省區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其中我省面積達到1.48億畝,佔總面積的59.2%。

  任務佔數過半的黑龍江,經過近年來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秸稈粉碎翻埋還田、碎混還田、免(少)耕秸稈覆蓋為主要技術類型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

  對於黑土地保護,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屯村村民姜洪纔經驗十分豐富。自2016年起,姜洪纔采用了『4090』寬窄行栽培技術模式種植玉米來進行保護性耕作。

  據姜洪纔介紹,『4090』模式即把傳統的壟挨壟種植,改成40厘米和90厘米,第一年在40厘米做雙行苗帶,第二年作為休耕帶;第一年90厘米作為休耕帶,將玉米秸稈集中放置變成自然肥料,第二年進行播種。

  『這種模式增強了田間通風、透光能力,充分發揮玉米的邊行效應,抗倒伏抗病害,還有利於秸稈還田存放和土壤蓄水保?,通過秸稈全量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持續培肥地力,保護黑土地。』姜洪纔表示,去年玉米每畝產量達到1600餘斤。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機推廣站站長高樹偉介紹,他們多次組織各鄉鎮場領導、農機大戶在姜洪纔家的田地中召開保護性耕作現場會,讓更多農民了解『4090』模式,增強黑土地保護意識。

  2024年3月1日起,我省新修訂的《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提到要因地制宜推廣秸稈直接還田、秸稈過腹轉化、少耕免耕、深松深耕、輪作休耕等黑土地保護措施,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和標准化種植方式,鼓勵使用節水灌溉設施,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技術。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我省將進一步推廣以『一翻兩免』為核心的旱田『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水田培肥『三江模式』,持續加強黑土地保護,提昇耕地質量。

  侵蝕溝治理:溝少了糧增了

  春分後,拜泉縣永發村黨支部書記孫富鋼與村民們來到田間地頭,謀劃著新一年的耕種,並查看治理過後的侵蝕溝情況。『土地是咱們農民的「命根子」,絕對不能放任侵蝕溝破壞耕地。』

  在永發村一處耕地上,記者遠遠就看到一條深溝向遠處延伸。走近纔看清,一張『石網』將溝頭牢牢固定,在溝身位置由各類植物將兩側土地緊密連接。

  『這條侵蝕溝是由一條小水溝經過雨水衝刷慢慢演變而成的。』孫富鋼介紹,以前一到下雨天,溝旁的土地就被雨水卷走了,溝也越衝越深,這讓村民們犯了難。

  這一情況在2021年得到了改變。2021年中央下達水利發展資金實施黑土區侵蝕溝治理項目,涉及拜泉縣12個村莊,總投資達到1835萬元,治理侵蝕溝46條。

  齊齊哈爾水務局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科科長閆立夫介紹,永發村侵蝕溝治理采用的是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態修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在侵蝕溝溝頭搭建石籠防護,沿著侵蝕溝溝底建立連續柳編水通道,並在侵蝕溝溝道削坡栽種了樟子松、柳樹、野櫻莓等樹種。

  經過多年的探索治理,拜泉縣總結出連續式柳編跌水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侵蝕溝發展。我省以拜泉縣治理經驗制定實施了《連續式柳編跌水侵蝕溝治理技術規范》地方標准。

  侵蝕溝完成治理以後,村子的耕地水土流失情況得到了有效遏制,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村子裡實現了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加。

  『我們種的玉米產量從原來每畝600斤增加到2000斤,大豆也從每畝200斤增加到400斤左右,現在村子裡生產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大家乾勁越來越足了!』孫富鋼說。

  省水利廳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全省累計治理侵蝕溝3.3萬條,落實資金力度和治理規模創歷史新高。

  此外,我省還印發了省總河湖長第6號令,開展全省侵蝕溝治理專項行動,成立省市縣三級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共同推進侵蝕溝治理。在2024年1月召開的全省水利工作會議中提出,2023年侵蝕溝治理為全省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提供堅實水利支橕,今年我省將持續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