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縣城向東行駛60公裡,就到了邊境線旁的哈達彥村。
這個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從它的名字——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哈達彥俄羅斯族村,就看得出,這裡是達斡爾族、俄羅斯族、漢族等多個民族聚居的村落。
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就在這個村,合作社的創始人、明星企業家、致富帶頭人王躍龍,是土生土長的哈達彥村人。
『我愛種地。』在更多人離開家鄉離開土地時,王躍龍一直堅守在這裡。也因為這種堅守,使他成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模范,他帶領的合作社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王躍龍是農機、養殖、漁業等5家合作社的創始人,黑尊牛(孫吳縣)牧業有限公司法人。在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會議室內,牆上和書架上,上百個國家和省、市、縣頒發的『先優』證書為他『種地』默默點贊。
『種地是件幸福的事』
16歲,王躍龍離開學校乾起了農活,但最初不是耕地,而是在父親的魚塘裡挑飼料,魚飼料一擔60斤,送一趟要走幾百米,王躍龍一天要挑18趟。
『我父親一直養魚,沒種過地,我當時就想,啥時候我能種地,就不這麼累了。』種地的想法一直蟄伏在心中,4年後,王躍龍和父母商量,放下了魚塘的活兒,去追尋他的耕田夢。
2005年,外地來了一臺收割機到沿江鄉作業,收割機的效率讓王躍龍意識到:早晚得走機械化這一步,不能永遠用鐮刀鋤頭。
2006年,王躍龍花三萬多元買了一臺舊收割機,自己動手修了一年多,收割機成了全村的主力。有了農機的王躍龍如魚得水,村裡的山坡地,別的收割機去了容易壞在路上,王躍龍的車維護得好,進山坡也不出毛病,100多公頃的山坡地都是他來負責收割。
『一公頃作業費300元,一個作業季收割大豆300公頃,一年就回本了。』機械,讓王躍龍增加了收入,也看到了農業的未來。
幾年下來,王躍龍成為十裡八村的忙人,誰家地著急收找他,誰家選種子買化肥也找他。2011年,王躍龍從組團買農資能夠為村民帶來實惠這個想法出發,帶領同村5名農戶注資50萬元成立哈屯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年就實現了每公頃增收2000元的效益。第二年,種植結構調整,合作社更名為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
『我看著坑窪的土地,經過農機翻地起壟變得整整齊齊,心裡說不出的舒服,種地實際上是很有意思的事。』熱愛,讓王躍龍種地種出了名堂,他創建的合作社配備耕種防收各類農機具80多臺套,年作業面積6萬多畝。
慎思篤行的農家娃
『如果不走差異化道路,肉牛養殖就容易陷入困境,咱們現在就是要進入高端牛肉的領域。』5月15日,在臥牛河鄉會議室,王躍龍對臥牛河鄉的養殖戶代表說出自己的看法。
臥牛河鄉安格斯肉牛養殖產業座談會上,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安格斯肉牛養殖專班負責人郁幫華,召集王躍龍和縣畜牧獸醫總站、保險公司、臥牛河鄉黨委政府和鄉裡的養殖戶代表坐到一起,部門和企業講政策,養殖戶說顧慮,商量改養安格斯牛的可行性。
『我了解王躍龍,做人做事踏實、厚道,跟他合作錯不了。』臥牛河鄉養殖戶劉萬軍說。當天,劉萬軍就和幾個養殖戶與王躍龍簽訂了養殖合作協議。
2016年,為拓寬村民致富途徑,王躍龍成立了孫吳?旺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貧困村摘帽、貧困戶脫貧,王躍龍和社員們的養殖業越做越大,組建了牧草種植合作社和三個養殖基地,辦起了一個安格斯牛加工企業,並在哈爾濱、黑河等多個城市開設直銷店,在肉牛養殖產業上形成了種養加銷全鏈條。
組建農機合作社、淡水魚養殖、發展安格斯牛產業,王躍龍都沒遇到過太大的困難,『我沒想過失敗,我認為一定能成,有經驗積累,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和村民們投資組建合作社肯定有風險,但王躍龍胸有成竹。
在王躍龍身上,做事的『高調』和做人的『低調』和諧共存。在取得的榮譽面前,他雲淡風輕。幫助過別人的事,他閉口不談。實際上,王躍龍做了很多,他組織成立哈屯合作社『大病救助資金會』,對大病家庭實施救助;出資為條件差的村民改造泥草房,改善居住環境;誰家有急事難事,他都會幫忙。
『相信』讓他在帶頭致富路上走得更遠
在王躍龍帶頭致富的路上,『相信』兩個字具有特殊的意義。王躍龍在創業的路上沒遇到坎坷,但也會有困難的時候。2012年,王躍龍買設備缺錢,向村民馮士好開口,馮士好二話沒說,把家裡的20萬元借給了王躍龍。『他有正事兒,需要我幫個忙我就幫一把,借給他我放心,後來我也加入了合作社,現在耕地啥的一年分紅10多萬元。』哈達彥村村民馮士好說。
王躍龍所在的哈達彥村,曾是沿江鄉唯一的省級貧困村,王躍龍帶領合作社黨支部一班人,主動實施『黨建領航、合力脫貧』,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攻堅。采取大戶參與、小戶聯動的模式,依托躍龍魚類養殖合作社的河蟹養殖和冷水魚養殖項目,帶動貧困戶42戶60人脫貧。通過成立孫吳縣哈屯天馬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整村搬遷、宅基地騰退、發展優勢產業,促進紅旗鄉建設村農民增收78萬元,最終實現了整村脫貧。
『我的信心不是因為我有多大能力,我相信身邊的人能和我一起把事兒做好。組建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當年土地收入就翻番了,一是國家加大了農機補貼力度,二是當時省裡引導種植結構調整。近年來搞肉牛養殖和加工,也是因為縣裡把安格斯牛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如今,王躍龍有了農牧漁多個產業,在促進鄉村振興、帶領鄉親致富的路上越走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