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次修訂版於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在該次修改中首次新增了網絡保護內容,至今正好滿三周年。在此期間,監管層面出臺了諸多的細化政策,以網絡游戲為例,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對未成年人的游玩時間做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
近三年來,在政策的指引和企業的落實下,未成年游戲防沈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根據《2023中國游戲產業未成年保護進展報告》顯示,近一年有28.86%的未成年游戲用戶消費減少,消費額漸趨走低。這顯示出防沈迷措施在限制未成年人過度消費方面的有效性。此外,報告中還提到,50.12%的未成年人在游戲中遇到『身份認證彈窗』後會選擇停止游戲,這體現了未成年人在面對游戲時的自律性增強,也歸功於游戲產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出的昇級防沈迷系統。
同時,也應認識到,未成年游戲保護和防沈迷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持續加強和改進相關措施,為未成年人創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游戲廠商與未成年人的『貓鼠游戲』
近日,《南方都市報》對於十款熱門手游的防沈迷舉措進行了測評以及打分,通過對實名認證、充值環節、監護人模式等方面進行評測,結果顯示,大型游戲企業在監管要求基礎上針對防沈迷進行了更多主動探索,整體表現位於第一梯隊。其他游戲均符合監管對於未成年人游玩模式時長限制、充值限制等強制要求,但對於今年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中關於游戲應提供監護人管理相關功能的要求實現程度整體較低。
從測評結果來看,大部分廠商的防沈迷舉措都符合監管要求,但是在游戲企業不斷昇級技術手段防止未成年人沈迷游戲的同時,未成年人也開始使用各種手段冒用成年人身份繞過防沈迷系統,而部分逐利的商家也在見縫插針的打著擦邊球,這些都為未保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簡單的規避手段是在網上找到公開的身份證信息比如『老賴』或者乾脆使用隨機生成的身份證號碼,進一步的規避手段是未成年人使用父母、家中老人手機或身份證來玩游戲,而更復雜一些的是通過租號買號平臺乃至黑灰產方式實現冒用身份。
已有部分廠商針對上述繞過防沈迷監管的行為進行了圍堵,如網易《蛋仔派對》游戲針對70歲以上老人不擅長操作手機、容易被孫輩冒用身份注冊的情況,上線了高齡用戶注冊人臉驗證機制,實測認證不通過將無法注冊游戲。在充值環節,《蛋仔派對》同樣擴大了人臉驗證范圍,對所有用戶設置充值限制,成年人賬號在每日累計充值超過328元時即觸發人臉識別。
解決身份冒用問題需各司其責,共建良好環境
盡管部分游戲廠商出臺了更加嚴格的未成年人保護措施,封堵了目前身份冒用的行為,但是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站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長期視角,應當從全社會出發,形成共建、共治的合力。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提出,網絡游戲應堅持融合、友好、實用、有效的原則,設置未成年人模式,以醒目便捷的方式為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供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對網絡游戲加強功能設計,便利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提出了新要求。
本次《南方都市報》測評中也發現在使用成年人身份注冊進入游戲後,有超過一半的游戲已經設置了明顯的監護人模式入口,可在其中設置游戲時長限制、游戲充值限制等。但是,此前多份相關調查數據均顯示,雖然經常有大比例的家長希望能直接監測未成年人游戲時長或開發手機管理軟件,了解並控制孩子游戲狀態,但對於已有類似家長管理平臺的游戲來說,實際加入其中的家長比例並不高。嫌麻煩、不願意主動去了解、直接禁止子女接觸游戲或完全放任不管等作法仍然較為普遍。
未成年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未成年保護法》分則的第一章是家庭保護,其後是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的保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中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教育、示范、引導和監督。家庭要落實好自身的主體責任,再加上監管層面不斷細化、游戲行業通過技術手段的不斷革新,多環節各司其責,纔能建立能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網絡環境。
(作者:高記源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深圳電子競技行業協會法務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