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家長和社會參與學校評價 提昇學校辦學品質
2024-06-13 16:10:0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劉秀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僅憑一己之力很難達成,必須仰仗家庭與社會的共同支橕。讓家長和社會參與學校評價,有助於學校了解自身優勢與不足,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提昇學校辦學品質。

  北京市順義區李橋中心小學校始建於1932年,地處城鄉接合部,周邊資源豐富、家長層次不一。為此,學校提出全景教育理念,強調通過全員、全程、全人教育,在多個真實場景中培養人,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讓家長『走進來』參與評價

  我們堅持開門辦學,邀請家長『走進來』,讓家長看見學校的教育過程,在了解學校的基礎上,參與對學校工作和辦學效果的評價。

  學校堅持每學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講科學的教育觀念、學校的辦學思路和措施等,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想法和做法,看見教育的過程。2023年4月,全校1300餘名家長走進校園,觀摩了35個班級的方陣隊列展示,聽取了校長對校園環境、辦學理念、課程特色、教育教學成果等方面的翔實介紹,並深入班級和課堂看到了孩子們在學校的真實生活。

  每逢學校舉行開學典禮、運動會、閱讀節、畢業季等大型活動,都能看到家長們的身影。他們深度參與其中,充當著多重角色,既是配合學校活動組織的管理者、裁判員,又是孩子們的校外輔導員和親友團成員。家長們和老師們一起觀摩、體驗、評價、研討,陪伴和見證孩子們的成長。

  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諸如平時的飲食安全問題,學校也會邀請家長參與監督和管理。95%的學生都在校用餐,學校會將每日食譜發到家長群中,每個月末邀請家長陪餐,與孩子共享午餐的歡樂時光,同時也對學生的用餐安全進行監督與評價。

  通過『走進來』,家長既成為學校工作的『觀察員』,又成為學校工作的重要承擔者、參與者,促進了家校之間的溝通,贏得了更多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長們有意見和建議時,都願意積極反饋給學校,幫助學校進一步改進工作。

  我們開展『走出去』的行動,主動征求家長意見,同時主動向家長提供幫助,讓學校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為推進學校、家庭同心同向協同育人,學校開展了『百名教師入戶千家』全員家訪活動,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況和在家學習情況。通過家訪及時收集家長的建議和意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了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指導方案。每學期末,學校都會向全體家長發放調研問卷,針對作業布置、學生睡眠時間、『雙減』落實情況等收集家長的評價和反饋意見,然後及時梳理家長關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分別對有需要的家長進行再次溝通,通過學校主管領導、班主任、科任老師的聯動,加強溝通和指導,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

  『請進來、走出去』策略讓家校關系更融洽了,讓家長對學校的評價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助力。

  讓社會評價成為學校發展助力

  在引進社會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豐富了學校的育人資源,而且在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評價和反饋,也為學校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助力。李橋中心小學校地處北京市順義區南端,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優勢,將周邊可用的企事業單位資源引進校園,助力學生成長。比如邀請中醫堂醫師和李橋衛生院中醫科醫生進入校園進行中醫藥知識普及;邀請北京協和醫院心理學專家走進校園,為全體教師、家長、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積極心理學、家校有效溝通及控制情緒、認識自己等方面的培訓。

  學校還邀請科研人員每月一次入校,為學生進行科普知識講座,並將毗鄰的首都國際機場拓展為學校全景教育實踐基地,開設全景特色課程『翼向天開』,提昇學生綜合素養。

  學校與東郊濕地公園牽手共建,開發了『濕地四時』特色課程,組織學生走進濕地公園,開展濕地探秘之旅實踐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培養學生關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精神。

  在引進這些社會教育資源的同時,學校注重聽取意見,邀請有關人士參與學校評價,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獲得了很多改進學校工作的建議。來自學校外部的評價,讓我們可以跳出教育者的思維局限,更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得失。

  共評催生共育合力

  通過廣泛動員和發揮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家校間的密切互動有效減少和化解了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家校矛盾,緩解了家長們的焦慮,形成了校家社共育的一致性與合力。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延展,增強了學校教育的影響力,形成了資源共享、聯合發展的育人格局。通過加強校家社溝通,各方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差距越來越小,學校的工作獲得了一致認可,先後獲得『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北京市課程示范校』等榮譽,教師滿意度、學生滿意度、家長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得到整體提昇。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家長和社會參與學校評價是激發辦學活力,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未來,學校會繼續傾聽和采納家長和社會的意見,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成長環境。

  (作者系北京市順義區李橋中心小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宋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