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歌。

如詩如畫的蒼鷺棲息地。

共舞。

嬉戲。

和睦。

草鷺一家。

四面環水的『蒼鷺島』。
黑龍江日報7月31日訊 在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島,自從20年前這裡人工種植了落葉松樹林,越來越多的鷺類候鳥就陸續來此繁衍生息,如今,萬餘只鷺類候鳥在這裡築巢安家。每當清晨,鳥兒齊聲歡歌,堪稱鳥類的天堂,被人們譽為『蒼鷺島』……
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最美縣域』蘿北縣境內、嘟嚕河下游至松花江流域,總面積15899.01公頃,其中濕地面積11184公頃,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島嶼型臨江國界自然保護區。區內島嶼眾多,泡沼星羅棋布,濕地發育良好,類型多樣,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珍稀物種較多,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基因庫。保護區內有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鸛等野生動物204種,是東北亞鳥類遷徙停歇地、繁殖地和坐標區。
中國鳥類研究專家、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李曉民作鳥情調查時確認,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蒼鷺島』,現有5種鷺鳥繁殖棲息,僅一片5公頃的落葉松樹上就有窩巢3000餘個,鷺鳥種類之多,種群數量之大,窩巢之密集,不僅在省內首屈一指,在國內也很罕見。
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疫源疫病監測站站長王海波告訴記者:『每年春季候鳥回歸,在島上共築愛巢、產卵,經過3個多月的孵化、哺育,幼鳥羽毛纔能豐滿。』
為保護島上生態環境,游客禁止登島,記者經允許隨工作人員進入島內拍攝。登高眺望,只見鷺鳥們或站立枝頭,或展翅起舞,一幅和美的生態畫卷躍入眼簾。樹梢上搖搖晃晃的鳥巢裡,蒼鷺幼鳥有的伸著小嘴等待喂食,有的則扇動翅膀練習飛翔……數只成年的蒼鷺安靜地站在水邊,直待獵物游過,便迅速出擊;一群群因對自然環境要求非常高而被稱為『生態鳥』的白鷺,飛姿曼妙地在水面上覓食、嬉戲、翱翔,它們羽毛潔白,身形苗條,步履優雅,翩然若仙。
『1月1日實施協同立法以來,周邊百姓對嘟嚕河濕地的保護意識更強了,未出現非法捕獵、捕魚等現象。今年春季,候鳥回歸明顯增多,食物鏈也日漸充足。目前,已觀測到20多萬只候鳥在此棲息,尤其是東方白鸛的數量明顯增加。』王海波說。
為了更好保護濕地,2023年11月,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省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鶴崗市嘟嚕河濕地保護條例》的決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標志著鶴崗市對嘟嚕河濕地保護走上了法治軌道。
除了政策保護,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內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離不開濕地守護者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曾在2009年榮獲中國生態貢獻獎的濕地保護志願者李啟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建議建立有效的機制來保護這片濕地,他和當地志願者隊伍一起,常年守護這片濕地,欣喜地看到濕地的環境一年比一年好。
為保護這片候鳥的家園,保護區的巡護員日夜堅守,曾繁富就是其中一名。他和妻子常年居住在濕地附近,守護著這片濕地。每天早晨4點左右,他就開始進行巡護,遇到偷釣者,他立即勸返;看到濕地有垃圾,他就及時清理;發現鳥出現疫情了,他馬上上報。他對記者說:『我在這兒住8年了,在這裡生活一天,我就對鳥類和動植物保護一天。』
據了解,鶴崗市通過實施協同立法保護等有力措施,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植被得到明顯恢復,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每年春秋季,到嘟嚕河濕地中轉的各種鳥類達120多種、25萬餘只。今年已觀測到80餘種,有東方白鸛、白枕鶴、蒼鷺、草鷺,還有白琵鷺、紅嘴鷗等。嘟嚕河濕地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疫源疫病監測站和省級重要濕地,目前,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中心正在籌備申報國家級重要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