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給坯體上釉的王昌利和成品後的冰花瓷作品。黑龍江日報記者 姜軼東 攝
編者按
經過歲月磨礪璀璨其光,經歷時間沈淀閃耀其華,經受文明浸潤專承其美。
歷史是最好的講述者,古老的技藝經手手相傳、口口相傳、代代相傳後,形成漂亮的包漿並涅槃成如此美好的樣子,文化遺產從彼時一路行來,遇見同為過客的守護者,於是便生出了緣緣相惜的默契。
龍江非遺是這片神奇黑土地上的瑰寶。栩栩如生的樺樹皮畫、激昂熱烈的東北秧歌、精美絕倫的方正剪紙、獨具匠心的冰花陶瓷……它們用如此生動的話式,講述那些被遺忘已久的故事。
龍江非遺,是文化的瑰寶,是心靈的故鄉。穿越時空走進龍江非遺,心靈就有處安放了,我們分明觸摸到先輩們的生活脈絡,這是歷史的傳承、文化的交融、時代的更迭。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即日起,黑龍江日報編輯部通過沈浸式體驗、行進式采訪,以全媒體報道呈現《龍江故事·走進龍江非遺》。讓我們一同走進龍江非遺,在傳承與創新中,讓其源遠流長、綻放光彩!
黑龍江日報8月7日訊 北國的冬天裡,一定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畫家,在窗玻璃上畫出光怪與神奇,如我們小時候看到的那樣。當冰遇見花,當冰和花遇見瓷,再加上窯變的不確定性,一幅無需點染和勾勒的『畫』就成了。
王昌利就是這幅『畫』的創始人。作為國家一級美術師、金水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以新奇的創意、執著的信念,賦予陶瓷新的生命,新的活力。他用20餘年時間,在保留祖傳金水陶原有韻味的基礎上,研發出了具有北方冰雪文化特色的冰花瓷。2019年,金水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冰花瓷由於獨特的藝術魅力廣受青睞。
十載!『等』得『冰花』晶瑩『開』
近日,記者走進哈爾濱學院藝術實驗中心陶瓷工藝室,一睹冰花瓷的風華。
這裡是校企聯合基地,也是非遺金水陶技藝保護和冰花瓷的研發基地。一件件五彩斑斕、晶瑩剔透的冰花瓷讓人眼前一亮,贊嘆不已。從半米高的瓷瓶到精巧的茶杯,從精致的瓷盤到靈動的瓷板畫,每一件作品都凝結著創作者的心血。遠觀,一簇簇冰花在陶瓷上綻放,頗為驚艷;近觀,冰花的紋理,陶瓷的潤澤,令人驚嘆。
王昌利頭發花白,精神矍鑠。說起冰花瓷,他滿是驕傲:『我們的冰花瓷走向世界了。不僅被多個國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還作為國禮贈予外國友人,很有知名度和影響力。』
提起冰花瓷的創作由來,王昌利回憶道:『是北方的冰雪藝術賦予了冰花瓷靈魂,我的靈感來源於北方冬日裡綻放在窗玻璃上的冰凌花。』從小就迷戀冰凌花的王昌利渴望用一種載體留住那些美好的瞬間。終於,通過陶瓷藝術,他實現了這個夢想。
王昌利出生於陶瓷世家,從小在泥土和陶輪的陪伴中長大。受家庭熏陶,他對陶瓷、油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他背起行囊,踏上了去景德鎮的學習之路。為了定格冰花的冷艷之美,他查找資料,反復實踐,如癡如醉,沈浸在創作的世界中。從2000年開始研發,經過6年時間,陶瓷首次出現了冰花的雛形,他開心不已。2010年,冰花在陶瓷上一朵朵『綻放』,他興奮得一夜無眠,更堅定了信心。近幾年,經過改良革新,冰花瓷更加晶瑩剔透、如冰似雪。回顧這段歲月,王昌利動情地說:『研發的過程是枯燥的,心情大起大落,偶然出現的冰花痕跡,讓我有靈光乍現的驚喜,但更多的時候是苦苦等待。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在寂寞與掙紮中創作,在開心與失落中實驗」。』
經過無數次失敗,冰花瓷終於研發成功了。冰花瓷的誕生,不僅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也為陶瓷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驚艷!它是這樣『煉』成的
如此驚艷的冰花瓷是如何『煉』成的呢?
『冰花瓷是模擬自然狀態下的冰凌花形態,用黑龍江省依安縣特有的瓷土,通過1200℃以上的高溫燒制而成。』王昌利說。
隨後,王昌利饒有興致地為記者演示了冰花瓷的制作過程。取一塊瓷土,加水、揉泥、拉坯、修整,使坯體逐漸成型。
『之後晾曬10天,讓坯體乾透再配料、上釉。獨特的釉料,是冰花「綻放」的關鍵,也是制作冰花瓷的核心技術。最後入窯燒制3天,在高溫和釉料的奇妙反應中,冰花就會驚艷「綻放」了。』王昌利說。
『從拉坯成型到配料、上釉、燒制,每一個步驟都是冰花瓷制作的關鍵。過去,陶瓷依靠古法燒制,破損率高,質量參差不齊。現在的控溫技術不僅減少了破損,還大幅度提昇了成品率。』王昌利指著控溫設備說,有了科技的加持,冰花瓷在技術、材料、工藝等方面全面創新,使陶瓷藝術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技術方面,研發了多次覆蓋法和溫度控制法,恰到好處表現了冰雪流動性;材料方面,獨創了綜合調制法和材料添加法,通過添加北方獨有的曲柳土等新材料,讓冰花造型更加栩栩如生、自然靈動。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經過百餘年6代人傳承、探索,冰花瓷在材料配方、制作工藝和燒制技術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獲國家專利一項,外觀專利一項,作品蜚聲海外。
作為陶瓷界的『新銳』,冰花瓷填補了空白,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與關注。漫步於哈爾濱中央大街,就會看到『黑龍江禮物』專賣店裡游客競相購買冰花瓷茶杯,滿懷喜悅地將北方獨有的『冰凌花』帶回家。
傳承!讓『童話』更精彩
讓冰花瓷融入人們的生活,展現其藝術價值。王昌利的兒子王維奇將冰花瓷與冰雪文化、創意設計元素進行創意融合,研發出文創、手辦等衍生品,為冰花瓷的傳承推廣開闢了新賽道。
見到王維奇,是在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百盛商場的陶瓷漫游指南工作室內。4位顧客正在聚精會神地制作陶瓷杯,這種沈浸式體驗深受年輕人喜愛。王維奇介紹:『為提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我們不斷推動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引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設計了冰花瓷紋樣的絲巾、公文包、衝鋒衣、雨傘等文創產品,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以此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弦歌不輟,讓非遺在傳承中綻放光彩。王昌利在哈爾濱市和景德鎮市設立了陶瓷藝術工作室和教育基地,為年輕一代的陶瓷愛好者提供學習和交流平臺,並鼓勵學員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他的學生中,省工藝美術大師4位,陶瓷藝術大師13位,陶瓷專業學生及愛好者千餘人。他說,希望在一代一代傳承中,陶瓷藝術能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傳統的韻味在冰花瓷中沈淀,而現代的氣息又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冰花瓷展現的是大美龍江的獨特韻味,它也不再只是一件器物,更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結晶。古典美,現代美,晶瑩剔透美,疊加成你看到的童話一般的冰花瓷。從現在起,它將專注於展示自己的非凡。而你,只需要把贊美寫意成驚嘆!
◎記者手記
在探尋冰花瓷的道路上,每一步都仿佛在歷史的長河中穿梭,每一次相遇都宛如與古老的智慧深情對話。百年傳承,6代人接力,造就了冰花瓷晶瑩剔透、巧奪天工的美。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是科技與工藝的迭代昇級,更是非遺與冰雪文化的熱情相擁。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研發冰花瓷,不僅需要技術、耐心,還需要創新、毅力。面對一次次失敗,王昌利毫不氣餒,重整旗鼓,繼續出發。正是這樣堅定的信念,纔能將曇花一現的瞬間之美定格成永恆。讓冰花瓷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裝點著人間煙火,熨帖著浮躁心靈。
這次采訪,我見證了冰花在陶瓷上的『綻放』,更見證了龍江非遺的絢麗之光。感受到非遺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去記錄,去傳播,去保護,讓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