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31日電 一個僅有500多人的國有小廠,因承受不了7000多萬元債務的重壓而停產。在進行國企改革中,哈爾濱市道裡區打破公私界限,成功地引進民營資本對企業進行改造,不僅使哈爾濱農機修造廠500多名職工有了著落,而且當年實現銷售額2000多萬元。
哈爾濱農機修造廠曾是哈爾濱市農機行業為數不多的專業工廠,以修理和制造拖拉機曲軸為主。年產值最高時創造3000萬元的紀錄,在哈爾濱周邊市縣小有名氣。在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因企業經營策略滯後沒有把握住市場規律,致使企業陷入困境。到1998年企業負債7711萬元,負債率高達267%,企業無力生產,職工工資發不出來,工廠只好關門。
道裡區在對國企進行改革中,將哈爾濱農機修造廠列入首改企業,根據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按照打造機場路汽車銷售廊道的總體規劃,對企業進行整體改革,通過招商引資戰略,推進企業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在選擇投資者中,為保護企業職工利益,道裡區提出三個不談,即:開發房地產項目的投資者不談,對不符合機場路產業發展的投資項目不談,對沒有實業、意圖倒賣國有資產的投機者不談。
制約國企改革最大的難題是債務問題,為破解債務鏈,道裡區積極引導企業,用好國家有關政策,在哈爾濱農機修造廠負債7711萬元、安置職工需要1200萬元的情況下,道裡區把企業改革的著眼點放在債權回購重組上,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將企業債權按不良資產,分別從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回購,一下卸掉債務4000萬元,使企業輕松進入改革軌道。在此基礎上經過篩選,民營企業黑龍江俊鷹投資有限公司注入7000萬並購資金,在農機修造廠原址計劃建三個4S汽車專營店,並代理汽車檢測業務。第一個專營店於去年正式投用,當年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
在企業退出二產進入三產後,在職職工由過去機械制造轉入汽車銷售,使已經關門的企業被民營資本激活,下崗職工不僅得到安置,離退休職工的養老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也全部補齊,後顧之懮得到了解決,使一個停產5年的企業,變成了納稅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