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電 2004年,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僅銷往省外的綠色食品就達2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近6億元,有多家企業的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
坐落在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市是黑龍江省的第二大城市,又名鶴城。,以『世界大濕地、中國鶴故鄉』聞名,也是著名的老工業基地。
世界上僅有的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三大塊黑土地,齊齊哈爾就擁有一塊,有機質含量高達3%-5%。大自然賜給鶴城人民一塊沃土,這裡空氣清潔,四季分明,寒溫帶的大陸季風給鶴城安上了清新的空調。清新的空氣最適合農作物防病滅病;境內一江九河,基本沒有被污染,鶴城境內的嫩江是全國僅有的兩條無污染的河流之一,灌溉著萬頃良田;這裡有21萬公頃的紮龍濕地;這裡還有在建的全國第五大、東北地區最大的尼爾基水庫,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綠色食品農作物生長。市內還有8家省級農業研究機構,具有雄厚的綠色食品研發實力。
1692年齊齊哈爾建城至今,農業大多采取傳統方式耕種,農田並沒有遭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基本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由於齊齊哈爾地大物博人稀,再加上農藥、化肥施用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先人留下的這塊耕地比較全國污染也最輕。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明確了工作思路:圍繞農民增收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綠色財。老工業基地亮出了綠色名片,也托起人們綠色的希望。綠色食品產業使齊齊哈爾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找到了一個全新支點。
我國正式開始發展綠色食品之路始於1990年,在全國各地掀起的綠色浪潮中,齊齊哈爾市奪得了頭彩。2001年秋,中國(齊齊哈爾)首屆綠色食品博覽會成功舉辦,具有標志性意義。齊齊哈爾成為綠博會的永久會址,鶴城也因此搶佔了綠色產業發展的先機。首屆綠博會之後,齊齊哈爾市的綠色食品名聲大振。綠色產業為鶴城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據統計,第一屆綠博會為齊齊哈爾市引進資金70多億元,拉動城市基礎建設、食品加工、交通運輸、觀光旅游、流通服務等第二第三產業經濟增長了4個百分點。2002年8月,在第二屆綠博會前夕,齊齊哈爾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綠色食品之都』,成為全國唯一摘取『綠色食品之都』桂冠的城市。
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農村經濟工作戰略重點的轉移,讓廣大農民終於找到了自身發展的新路,尤其綠博會落戶鶴城之後,更讓他們看清了綠色食品巨大的市場潛力,從而徹底轉變了觀念。如今,農民的品牌意識、良種意識、市場營銷能力明顯增強,僅水稻一項,全市就曾湧現出100多個品牌,幾十塊錢一公斤的良種,農民競相購買。去年,齊其哈爾共有84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識使用權,居全省之首;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595萬畝;綠色畜禽飼養量達到759.5萬頭;無公害種植面積達到623.3萬畝;無公害畜禽飼養量達到294.2萬頭。
齊齊哈爾市在建設『綠色食品之都』過程中,品牌意識逐漸入腦入心。各縣(市)區紛紛構造品牌優勢,創立馳名商標。目前,全市已有7個縣(市)區獲得14個中國特產之鄉稱號。如『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向日葵之鄉』、『中國雲豆之鄉』、『中國花生(四粒紅)之鄉』、『中國腐乳之鄉』、『中國黃牛之鄉』、『中國肉牛之鄉』等,居全國之首。全市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產品達到84個,另外,有6種產品獲得美國自然食品協會頒發的自然食品證書,特色之鄉叫響全國。
『中國馬鈴薯之鄉』———訥河市,從1996年開始,就把馬鈴薯視為壯大農村經濟的著眼點。他們以增加科技含量為重點,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工藝流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實現『從土地到餐桌』全程監控。如今,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每年種植近百萬畝。
『中國白鵝之鄉』———依安縣,在全縣范圍內選好戶、選大戶,飼養『綠色』大鵝,並在政策、資金、技術上扶持基地生產,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在省裡的支持下,依安縣還組建了集大鵝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集團,年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只,成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得『綠色』大鵝加工步入了生產系列化、品種多樣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中國綠色食品之都』這塊城市招牌,已是齊齊哈爾市最大的無形資產,其巨大的品牌效益不可估量。大量全國知名企業來此『築巢』,有光明、匯源、伊利這樣的乳品行業『霸主』,有黃淮集團、九三集團這樣的大豆深加工『巨頭』……據了解,全市僅從事馬鈴薯加工的龍頭企業,就多達16家。3年時間,9條完整的產業鏈,一個嶄新的龍頭企業群體,在齊齊哈爾市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