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早期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專家:走出『剝奪教育』的誤區
2005-04-25 09:35:0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4月25日電 昨天,哈爾濱舉辦的『中國家庭教育大型報告會』吸引了哈爾濱市數百名家長前來傾聽、求教。報告會特邀中國兒童中心專家組組長梅建、中國兒童中心專家組成員李樹義兩位教育專家,針對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及應注意的問題等與家長進行了探討。

  早期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現象】目前社會上出現了各種打著早期教育旗號的培訓班和育嬰教室,讓許多家長進入一個誤區,以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什麼都學,學什麼都要早,而且學的東西越多越好,以至現在的孩子幾乎沒有了童年,小小年紀便開始在各種培訓班之間穿梭。

  【專家評點】早期教育到底教什麼?梅建認為,讓一歲的孩子學彈琴,讓兩歲的孩子學做數學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並不單純是知識、技能的教育,重要的是孩子能力的培養和性格的引導。

  【給家長的建議】梅建認為,孩子的早期教育應該是一種能力教育,綜合素質的培養。幼兒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頭腦靈活、身體健康、心態健康的孩子。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應著重注意一些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針對一些外國早期教育模式大量湧入國內,某些機構為趕潮流,不加取捨照搬的做法,梅建建議,家長在選擇類似培訓機構時,應多加比較,謹慎選擇,因為它的教法並不一定適合中國孩子。

  走出『剝奪教育』的誤區

  【現象】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還和父母一起睡,這種情況目前在獨生子女中並不鮮見。除學習以外,現今的家長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幫著孩子做,甚至幫穿衣服、幫系鞋帶、幫整理書包。

  【專家評點】在此次報告中,梅建提出了一個在許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剝奪教育』。許多家長認為,幫孩子做事,讓他們省下時間學習;帶孩子補課,讓他們多纔多藝,這對孩子是件好事。但梅老師認為,過多代替、過多關照,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家長對孩子發展的『忽視』。

  【給家長的建議】梅老師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能凡事都包辦代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給他們創造一個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鍛煉能力,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同時,家長要注意,不能過多佔用孩子的休息和游戲時間,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生存。

  別老拿孩子當『中心』

  【現象】北京德育研究會曾在3000名中小學生中做過一次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孩子的智力水平發育良好,比10年前高了8個百分點。但在心理素質方面,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在遇到困難或受到挫折時,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都比較薄弱。

  【專家評點】李樹義老師認為,調查結果具有普遍性,目前獨生子女急需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增強遇到困難時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李樹義老師認為,家長在日常教育中,不要過多造成孩子是『中心人物』的心理,這樣會使其很難融入大群體,步入社會後出現不適應癥,遇到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問題,會馬上產生失落感,進而影響其人生的發展。其次,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如『看××家的孩子鋼琴考過了十級,你也得跟她學』等。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設計自己的發展方向,克服盲目性,避免『人學亦學』。

  李樹義老師說,現在的家長往往對孩子給予的特別多,只是一味付出,不求回報,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對的,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不能只向父母索取,父母可以從日常小事中培養孩子回報、感恩的心理。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