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6月3日電 評論:水污染防治應列入政績考核
黑龍江省人大最近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對省域水資源保護狀況進行了調查。代表們發現,黑龍江省主要河流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有機污染,污染源主要來自於工業生產和生活廢水等,這與政府的決策和管理不當有直接關系。因此,人大代表們向省委、省政府建議,有必要把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列入各級領導乾部政績考核體系。
人大代表的建議,表面上看只是對考核辦法的修改,實際上卻是涉及到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問題。能否做好水資源保護這篇大文章,既是對領導乾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驗,更是對其執政態度的檢驗。所以,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的這一建議,有很強的針對性。
領導乾部政績的考核,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過去,許多地方的決策者,更多地把關注的目光放在如何迅速地提高產值、利潤這些經濟數字上,因為它們能立竿見影,能直接地彰顯自己的政績。相比之下,水資源保護工作一是耗時長、見效慢,二是難度大,三是『上面』不見得喜歡,有『費力不討好』的風險。
在這種氛圍下,一些急功近利的決策者不惜竭澤而漁,片面追求眼前效益,不惜投入巨額施政成本,為個人換來表面的風光。比如,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增加財政收入,無限度地放寬政策,對招引來的企業放任自流,結果造成對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性利用,這樣的損失是再多的『增長點』都無法彌補的。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年底下發的《關於加強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沿淮各地要切實加強對淮河治污工作的領導,四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分別與下一級政府簽訂治污工作目標責任書,將其納入領導乾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並將考核結果作為乾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從中可見,中央機關高度重視對水資源的保護,努力在尋求建立新機制,促進各級乾部更多地從長計議、放眼未來。
就政績考核標准而言,增加水資源保護的內容更能體現其科學性,也更能體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有了保護水資源這根弦,各級領導乾部就能更深入地融入到百姓之中,為他們實實在在地辦實事、好事。這種政績考核方式,也是對那些腳踏實地、擁有長遠眼光的政府決策者的充分肯定。我們相信,在科學考核機制的激勵下,這樣的決策者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