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訪葦河鎮的四個英雄村
2005-06-27 09:16:2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孫福勇 陳將鵬 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7日電 尚志市葦河鎮有4個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行政村,他們分別是用革命英雄李兆麟、趙尚志、張化一和穆景周名字命名的兆麟村、尚志村、化一村和景周村。全鎮13個村,有4個英雄村,這種現象在哈爾濱市獨一無二。

  英雄穆景周,曾是哈爾濱日報社社長

  記者到葦河鎮采訪英雄村,正在編輯鎮志的老乾部李春林告訴記者一件大事兒:英雄穆景周曾是哈爾濱日報社社長,並隨手遞過一本《尚志縣志》。

  據記載,穆景周是光復後民主政府派往葦河縣的第一任縣長。1946年1月中旬,穆景周到任的第三天,遭到當地反動武裝的突然襲擊,在四棵松村被秘密殺害,時年55歲。

  穆景周,1891年出生在阿城市永增源,即現在的永源鎮。畢業於哈爾濱商業學校,後在市濱江小學任教,1923年2月到9月曾任哈爾濱《晨光報》主筆。

  1926年6月,穆景周應中共哈爾濱特別支部書記吳麗石邀請,以國民黨哈爾濱市特別支部負責人之一的身份辦起了《哈爾濱日報》,穆景周任社長,吳麗石為總編輯。《哈爾濱日報》名義上為國民黨的機關報,實際上成了中共哈爾濱特別支部的機關報。該報把反日斗爭作為重點,不斷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吞並東北的陰謀。1926年10月,吉林省警察廳以搞赤化宣傳的罪名,查封了《哈爾濱日報》,穆景周等遭到通緝。1926年冬,穆景周在大連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穆景周按黨的指示參加了『南昌起義』並隨軍到了廣東省。其後,穆景周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直到1945年光復後,穆景周纔通過學生,時任松江省哈東專員公署專員的何延川介紹,重新參加革命工作。

  1947年,原葦河縣政府決定,將穆景周就義地———四棵松村,命名為景周村。

  盡管穆景周當年創辦的《哈爾濱日報》與1945年中共哈爾濱市委創辦的《哈爾濱日報》沒有聯系,但絲毫不差的『哈爾濱日報』5個字,以及同為黨領導下的宣傳報道工作,還是讓記者不能忘懷。

  構建三個基地,造就小康生活

  4個英雄村,兆麟村和尚志村位於葦河鎮內,化一村和景周村則處於較偏僻山區,但分別以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創造了全省著名的土特產品、地板塊和食用菌基地,走上了共同的小康之路。

  景周村距葦河鎮最遠,全村有7000多畝耕地。黨支部書記呂高義介紹,全村有一半的耕地用於土特產品生產,經濟效益非常顯著。景周村種了2000多畝山芝麻,每畝效益相當於一般大田作物的兩倍,2000畝地差不多相當於全部耕地的效益。這個村還種有500多畝平貝,按最低價格計算,每畝的效益是大田作物的七八倍,也接近一半耕地的效益。呂高義的言下之意是,最偏遠的景周村已進入葦河鎮最富裕的村屯之列。

  化一村原為三塊石村,1945年原葦河縣公安局長張化一被土匪殺害,當地政府為紀念他而將三塊石村命名為化一村。化一村有9000多畝耕地,卻擁有近萬畝林地,老支書董文久在化一村任職30多年,不但創辦了全市最早的菜籽生產協會,讓一大批農民早早致富,還堅持30年栽樹不止,為化一村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今天的化一村,已形成了藥材、木耳和蔬菜籽種等三個主導產業。也正是在化一、景周等村的主導下,葦河鎮成為哈東地區最大的土特產生產及流通基地。

  與景周村、化一村相比,坐落在葦河鎮內的兆麟村和尚志村則顯得人多地少,但由於區位優勢,兩個村的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相對活躍,經濟發展也領先一步。兆麟村黨支部書記倪基銀說,兩個村相當多的村民都從事工副業生產,其中有100多個地板塊生產大戶,他們從俄羅斯等地收購木材,加工成地板塊毛坯,十多萬立方米地板塊行銷全國各地,使葦河鎮成為全省最大的地板塊粗加工基地。

  倪基銀說,兆麟村和尚志村的地板塊生產,產生了大量廢棄物———木屑,過去扔掉都沒有合適的地方,而現在卻成了搶手貨,原因是以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生產迅速展開,由前幾年幾百萬袋增加到今年的1.5億袋。因此,葦河鎮也成為全省較大的木耳生產基地。

  倪基銀說,兆麟、尚志兩村村集體積累均超過了百萬元,兩村村民幾年前就已免交農業稅費。去年,這兩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500多元,比山裡的化一、景周村高出六七百元,但從近年的發展來看,4個村的村民收入正逐漸接近。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