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5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人員在檢查零售藥店是否按處方銷售處方藥時,查處了不按處方銷售的藥店。這些藥店雖然接受處罰,但藥店負責人說,處方幾乎由醫院壟斷,這就意味著患者的處方藥基本上是由醫院供應;而這就截走了以處方藥銷售為主的藥店的生意。如今藥店銷售額降幅達到一半,藥店處於虧損狀態,因此纔頻頻跨越『雷池』。
記者調查采訪了人民同泰、寶豐等哈爾濱市一批醫藥零售企業。中央大街的人民同泰醫藥連鎖店———康安藥品超市,經理郭兆琦說限售令之前,藥店日銷售額平均20多萬元,如今日銷售額最高不過14萬元,銷售額降低近30%;原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銷售比例為3:1,如今各半了。
在撫順街的黑寶大藥房,負責人趙娜懮心忡忡,她說自限售令開始後,藥房銷售額降低了近70%,以前處方藥佔銷售總量的70%,如今已僅佔30%了。有很多時候患者拿來的處方,藥店根本沒有。因為一個藥品有許多商品名,藥店和醫院的不一樣,患者也不敢買不同商品名稱的藥。之後在寶豐、健康、恆瑞等藥店了解的情況也基本與此相當。
據了解,我國現有藥品品種1.5萬種左右,而非處方藥僅有4300多種,因此處方藥的銷售佔藥店銷售額的一半以上,有的佔到七成。據哈爾濱市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市場處處長何志一介紹,我國現在實行的是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均公布的原則。除了公布的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外,其餘的處於過渡階段。到年底,國家將全部公布處方和非處方藥品品種。對於用藥安全的措施,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劃分是國際上藥品管理比較成熟的和有效的方法,目前人們亂用藥導致許多危害,因此,藥品分類管理在醫療衛生改革中先行。
問題一:藥店怎樣面對『限售令』?
哈爾濱湧現大批連鎖藥店佔總量的70%
自去年7月1日始,國家從限售抗生素入手。今年初又增加到抗腫瘤、激素類等品種。面對這種情況,各醫藥零售店開拓新路進行了多種經營嘗試。一些藥店增加了化妝品、醫療器械、保健品等。日前,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像這樣『變臉』的藥店數量呈上昇狀態,而且是以連鎖的形式經營。
人民同泰連鎖店質量部部長唐惠明認為,如果處方藥銷售環境不改變的話,隨著治療心血管病等疾病的藥品憑處方銷售,必將給藥店帶來更大的損失,銷售額將減少一半。她說,現在藥品銷售已形成奇特的兩個市場:藥店和醫院,兩者相互封閉運行,扼殺了競爭。
處方藥限售規定對哈爾濱市藥品零售業產生很大影響,使本已競爭激烈的藥品零售業雪上加霜,一批零售藥店紛紛退出。哈爾濱市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市場處處長何志一說,去年底進行的GSP認證,有許多藥店沒有進行認證也即放棄了零售資格。這給哈爾濱市藥品零售資源整合創造了最好機遇,全市湧現出一批大連鎖藥店,人民同泰、寶豐、龍偉、恆瑞等8家大中型連鎖藥店,佔全市近700家藥店總量的70%。
問題二:處方藥會不會被醫院壟斷?
醫院需自營創收導致『處方』難以走出醫院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醫院改革中進展緩慢原因之一就是醫、藥難分家。哈爾濱市各大醫院普遍以藥養醫,有的醫院藥品銷售佔總營業額的一半甚至更多。因此,讓醫院放棄處方藥的壟斷無異於斷了醫院的生路。據哈爾濱市屬有關醫院負責人介紹,國家對醫院的投入逐年減少,醫院要靠自己經營創收來籌集資金發展。因此出現了處方難出醫院門的現象。
原因更主要的是藥品的消費支配者是醫生。
難道患者不願憑處方去藥店購藥嗎?記者在醫院采訪中了解到,患者也無奈。正在一家省級大醫院住院的患者說,自己不知道醫生開的藥有何副作用,在商品名不同的情況下不敢買;另一方面,醫生明確表示,在外面藥店買的藥出現問題概不負責。這樣一來,哪個患者敢讓給自己治病的醫生不高興,弄不好花了錢又耽誤了治病,最終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用藥上醫生全權負責,患者只管使用即可。
然而,醫生開的藥品是以高價高利潤為原則的,醫生多開藥多收入,醫生回扣已成明擺著的現實。一家藥廠負責處方藥銷售的人士介紹,即使是政府招標藥,藥廠也都把相關的費用打入價格裡,否則利潤空間太小,無法操作,醫生不願開,藥品即使進入醫院也無法實現銷售,因此,同類藥在藥店和在醫院價格相差幾倍。
問題三:神聖的處方權會不會變為『橡皮圖章』?
醫生的處方權監督是個難題,最好的辦法是讓醫生和藥品銷售之間的利益脫鉤
記者在藥店調查采訪中發現,藥店銷售人員無法判斷處方真偽,甚至有的患者憑處方購藥在登記時留下虛假的地址和聯系電話。據了解,有的醫院還出賣處方,一元錢一張,患者圖便宜方便,醫院也創收,醫生神聖的處方權變成了橡皮圖章。
而在醫院裡,醫生給患者用藥是越貴越好,有貴的就不用便宜的。醫院現在還有多少醫生在給患者使用青霉素的?因為青霉素太便宜利太薄。據醫藥專家介紹,對於初次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青霉素效果是很好的。因此,一些衛生經濟專家們指出,醫院實際上在鼓勵濫用藥,醫生們在利益誘使下也就過度用藥。
醫生沒有監督的處方權是濫用藥的禍首。因為監督醫生的處方權是一個難題,醫學是經驗科學,每個患者的情況各有不同,沒有統一的標准,只能靠醫生的經驗來判斷如何用藥,因此監督的難度很大。政府只能針對某些相對不復雜的病種限定最高價,但也不是絕對的。因此,衛生經濟專家們分析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把醫生和藥品銷售之間的利益脫鉤,這是釜底抽薪的做法,讓醫院藥品銷售和藥店藥品銷售兩個市場合二為一,不同療效和價格的藥品纔會在市場形成充分競爭,讓藥品價格因競爭而降低了,患者醫藥費下來了,政府衛生費用降低了,實現安全用藥,達到三全其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