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6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在一版刊發了記者汪波采寫的報道《落實科學發展觀·黑龍江篇:黑龍江向生態林區轉變》,轉發如下:
作為全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大興安嶺一度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境地。自1998年實施天然林資源林保護工程以來,大興安嶺林區木材產量又大幅調減。林區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符合林區實際的生態型產業,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南方各地已是高溫酷熱之時,記者來到天高雲淡、氣候清涼的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可不能再砍伐下去了』
在大興安嶺林區,記者見到許多山腳下和山腰中新種上的小松樹,根基圍著石砌的月牙底座。加格達奇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說,這是為了給小樹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底座裡是從遠處拉來的『客土(黑土)』,種這樣一棵樹成本要10到30元不等。『我們大興安嶺可不能再砍下去了!』這位負責人感慨道。
大興安嶺地處我國東北邊陲,面積達835萬公頃,是我國寒溫帶惟一的原始森林區。長期以來,大興安嶺林區走的是一條以消耗森林資源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路子。從1964年開發建設以來,大興安嶺林區已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1.1億立方米,上繳利稅40多億元。『過量采伐造成森林資源銳減,到1997年末,活立木蓄積量已由開發初期的7.3億立方米減少到5.4億立方米,減少了26%;成過熟林蓄積量由4.6億立方米減少到1.6億立方米,減少了65.2%。』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委書記王忠林說。
資源危機導致了經濟上的危困,林業企業經營從1993年開始出現滑坡,1997年當年虧損1.2億元,最好的林業局也只開10個月工資,累計欠發工資高達3.9億元。
更令人懮心的是,由於森林減少,大興安嶺無以替代的生態功能逐漸減弱。其南部林緣已北退了140公裡,寒溫帶針葉林濕地也由開發初期的180萬公頃減少到106萬公頃,致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特別是1998年嫩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給大興安嶺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敲響了警鍾。
大興安嶺是我國東北、華北的生態屏障,如果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到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和環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松嫩平原的糧食生產,影響到『中國大糧倉』的安全。
『寧可少要GDP,也要看好大森林』
『從根本上改善大興安嶺生態環境已迫在眉睫。作為我國重要的林區,大興安嶺地區寧可少要GDP,也要看好這片大森林。對於我們來講,來錢最快的就是采伐,但是我們不能吃子孫飯,造子孫孽。我們更要「綠色GDP」。』王忠林語氣堅定地說。
『大興安嶺林區每年提供的生態價值遠遠大於木材生產創造的經濟價值,把大興安嶺定位在生態林區,是必然的選擇。』據專家測算,林區僅納碳、貯碳、制氧和涵水方面的生態效益,每年就高達161億元,而現在每年200多萬立方米木材的利潤不到4億元。
1998年開始實施的天然林資源林保護工程,給大興安嶺林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興安嶺地委、行署實施了以保護生態促發展為核心內容的生態發展戰略。全區通過限額采伐、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措施,逐步恢復森林植被,增加活立木蓄積量,提高森林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全區木材產量已由1997年的350萬立方米調減到去年的214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經營性消耗59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也由過去的75%提高到現在的78.6%,並計劃用15年時間,將50萬公頃天然林改培成速生豐產林,用7年時間營造15萬公頃人工速生豐產林。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重新構築起以非木產業為支橕的林區經濟格局。
大興安嶺地區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的項目,不上影響生態的項目,對污染和破壞生態嚴重的所有采金活動堅決取締,並對因采金活動遭到破壞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進行人工恢復。
『靠林吃林』有了新的內容
如今,在大興安嶺,『靠林吃林』有了新的內容。
7月2日一大早,翠峰林場職工霍志和與妻子穿上高筒靴,把40多頭牛趕出了圈。今年39歲的霍志和19歲起就在林場當伐木工,他說,那時上班的任務就是3個字:砍木頭。如今,他的家成了林場的管護站,他和妻子當上了森林管護員,承包了1004公頃的森林管護任務。放下了斧頭的霍志和一家靠發展養殖和種植業,收入年年攀昇,今年少說也得收入3萬元。
『只會砍木頭的林業局長什麼人都可以乾,要當向生態要效益的局長就不容易了。今年,這個林場決定,通過發展種植、養殖業,保證每名職工每月都要增加100元的收入。』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部長岳君的一句話,說得林場職工們開懷大笑。據介紹,林區利用豐富的食草資源和冷涼型氣候,大力發展牛、羊、鹿、狐、貂、兔等特色養殖業。2004年,全區特色養殖業實現產值5.4億元。
沿著林中小路,記者又先後走進了加格達奇林業局的苗圃園和大興安嶺神農北藥有限公司的種植園。『前一個是國有的,後一個是股份制的。從2003年開始,我們種上了適合這裡生長的48個品種的中草藥,今年要見效益了。』這裡的負責人潘江指著3000多畝藥園介紹起來。
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大興安嶺人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園,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特色養殖、北藥開發、林木產品加工,林區生態接續產業體系已經形成。
『就說我們的生態旅游吧,有冰雪旅游、森林旅游、避暑旅游,現在來的人可多了。』獨特的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北極光等旅游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2004年,全區接待中外游客13.6萬人次,創旅游收入8600多萬元。
今天的大興安嶺林區,已分別建起了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過去曾一度絕跡的珍貴野生動物頻頻出現。今年5月,2000多只世界珍奇野生動物燕鷗,飛臨加格達奇落腳棲息。
漫山獐?野鹿跑,森林處處聞啼鳥。大興安嶺又把往日無盡的魅力展現給世人……
大賬小賬都要算(點評)
作為全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大興安嶺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和國家生態安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再算得細一點,林區僅納碳、貯碳、制氧和涵水方面的生態效益,每年就高達161億元,而現在每年200多萬立方米木材的利潤不到4億元。161?4,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生態平衡、生態安全是筆大賬,林區的發展、林區人的生活相比之下是小賬。從長遠看,生態一旦遭到破壞,林區的發展會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小賬必須服從大賬。但是,林區的經濟不發展,林區人的生活不改善,森林資源也很難保得住。所以,大賬小賬都得算。
大興安嶺人抓住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歷史機遇,確定了從用材林基地向生態林區轉變的思路,建立林區生態接續產業體系,使林區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重現生機。實踐證明,只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大賬小賬不僅可以一起算,而且能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