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支持復建『尼古拉』的十大理由
2005-09-05 13:37:07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5日電 復建『尼古拉』,喚起了眾多市民殷切的關愛城建之心。3日、4日,廣大市民持續高漲的關注熱情,令人感動。記者在這裡歸納了市民復建『尼古拉』的十個理由。

  理由一:建築藝術典范

  黑龍江嘉信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司徒新欣認為,建築藝術無國界。『尼古拉』是哈爾濱建築藝術的典范。復建道臺府,不是給腐敗和行將滅亡的清政府歌功頌德,而是記錄著我們這個年輕城市的歷史積淀,以便告訴後人,這個飽經滄桑城市的真實經歷和建築成就。復建『尼古拉』也同樣是為了規劃好城市建設,創造一個優美的城市環境,發揚哈爾濱的建築風格,發掘旅游資源,僅此而已。

  哈師大中文系教授丁廣惠認為,『尼古拉』雖然是沙俄帝國主義建的教堂,但也是精美的建築,它現在已經變成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擁有的藝術瑰寶。好的建築是一種藝術,它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美好的感覺、欣賞的愉悅,已經超越了宗教和政治。這樣的藝術精品應該復建。

  理由二:找回城市性格

  市民張樹波認為,復建『尼古拉』,可以找回城市性格。『尼古拉』是哈爾濱早期建築藝術的精華代表。城市要發展,城建同樣要進步,但不管如何發展和進步,都不能摒棄既有或者曾經有的優秀建築。一個城市的胸懷,是一個城市開放程度的表征。如果我們連這樣一個深入人心的建築精品都不能復建,還談什麼發展?

  讀者李笑非認為,建築是藝術,『尼古拉』的建築本身是哈爾濱城市性格———『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現給人的是美感。索菲亞教堂、中央大街歐陸風格的建築,雖然當初都是沙俄等國家所建,但是,現在體現的都是精美的建築藝術。

  理由三:玻璃大棚難看

  現就職於道外鞋廠的王代芝說,早些年,每天上班都要在博物館廣場倒乘公交車,雖然從來沒進過『尼古拉』,但它漂亮的外表,讓人過目難忘,每天路過,雖行色匆匆,都禁不住多看兩眼。如今,經常路過博物館廣場,那個大菜窖式的玻璃大棚,實在太難看了,不僅喚不起人的美感,還絲毫緩解不了路人緊繃的神經。如果可能,就應該在原地原樣復建『尼古拉』。

  從事運輸行業的謝來臣認為,『尼古拉』,是哈爾濱最美的建築作品,體現了哈爾濱的建築風格。相比之下,『玻璃大棚』一無特色、二無美麗可言,建議盡快扒掉『玻璃大棚』,原地原樣復建『尼古拉』。

  市民許曉傑也認為,『玻璃大棚』太難看了。如果復建『尼古拉』,肯定比現在的東西好上百倍。

  理由四:增加旅游資源

  哈爾濱鐵路設計院丁碩燕工程師認為,『尼古拉』,無疑曾是哈爾濱的亮點。如果復建,考慮到目前博物館廣場周邊環境和交通狀況已經不允許建在原地,因此可以考慮把『尼古拉』建在太陽島風景區內,不僅為美麗的太陽島又增加了一處旅游景點,也為這一建築精品找到了好去處。

  哈市某市場的工作人員王純強認為,博物館廣場必須下大氣力進行整體風格上的整治,電力大樓、北方劇場、玻璃大棚等建築,看著別扭,應該盡快改造或者拆除。在此基礎上,整合交通,復建重要的旅游資源『尼古拉』。從事市容管理的楊誠同樣認為,『尼古拉』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資源。一工具職工王運賢還表示願意為復建捐錢捐物。

  理由五:城市品牌戰略

  哈爾濱市場總監協會副秘書長張惠曉認為,從外觀上看,從前的『尼古拉』代表了哈爾濱的城市歐陸風格,是經營城市的重要品牌和戰略資源。目前,央視天氣預報哈爾濱的畫面,基本定格在冰燈、雪雕等上面,如果有一天,復建後的『尼古拉』上了這樣的畫面,無疑對提昇哈爾濱的城市品位大有裨益。目前的博物館廣場,已經成為商圈,建築藝術在這裡的地位被削弱了,如果復建『尼古拉』,可以適當考慮其他位置。

  省政協委員馮洪濱認為,復建『尼古拉』是個城建發展的契機。我們的城市建設目標是國際化大都市,這樣一個鼓舞人心的目標,需要對這個城市的資源進行整合。塑造我們這個城市戰略品牌,建了『尼古拉』,有了人無我有的城市建築特色上的核心競爭力,自然是我們這個城市的品牌形象濃墨重彩的妙筆。

  理由六:冰城中心地標

  50年前來到哈爾濱安家並在汽輪機廠工作的江蘇人周冠亞,鄉音未改,卻對『尼古拉』十分迷戀。在老周眼裡,『尼古拉』是這個城市符號的形象代表。拆毀後,總覺得博物館廣場少了點什麼,如果原地原樣復建,再整合一下周邊環境,勢必會成為哈爾濱新的代表符號。

  省農墾總醫院醫生史有志說,現在能代表哈爾濱特征的建築無疑是在中央大街,但具體談到哪棟建築最能代表哈爾濱,就有些牽強和困難了。如果復建了『尼古拉』,這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哈爾濱火車站,是哈爾濱的重要窗口。外地游客從哈站出來看到位於博物館廣場上的建築,常有微詞。原地原樣復建『尼古拉』,交通的確是問題,但充分利用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還是可以疏解的。

  哈師大音樂系教授張貴生說,復建『尼古拉』的討論,讓他和朋友們興奮不已。支持復建,因為它是哈爾濱的地標建築。到了紐約,就會想到自由女神;到了巴黎,就會想到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等。想要到達凱旋門,要走地下,而且有電梯,還有博物館。如果在原地原樣復建了『尼古拉』,游客和市民既可購物,又能參觀,一舉兩得。

  理由七:保護文化遺產

  省外貿退休乾部倪洲在來信中說,復建『尼古拉』,首先要盡可能統一不同觀點和不同理念的市民。贊同的,不用沾沾自喜;反對的,不必罵街發泄,不管贊同還是反對,大家都是熱愛這個城市的。哈爾濱的歷史有洋人帶來的洋氣,這種洋氣如果對哈爾濱的發展有用,我們就完全可以取其建築精華,拋棄其他糟粕。早些年,改造中央大街、恢復索菲亞教堂,除了讓哈爾濱變得更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哈爾濱的文化遺產和建築瑰寶。

  讀者魏書印在信中說,想到可能復建『尼古拉』,心情就激動不已。建設好哈爾濱,保護好哈爾濱的建築精品,是讓我們這座城市特征明顯的需要。復建『尼古拉』,就要原地原樣。老人表達看法的同時,還在信中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

  理由八:恢復廣場原貌

  從事環保工程設計的劉汝河認為,博物館廣場建設之初,以『尼古拉』為全城制高點,廣場周邊的建築高度都比『尼古拉』低一些,當時的建築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走近。我們在原地原樣復建,不會影響到現在的交通問題,因為可以仿照西安小雁塔的進出方式,在北方大廈和少年宮前分別設立一個進口和一個出口,不僅解決了進出問題,還能帶動地下商業發展。問題是,必須盡可能地恢復『尼古拉』和博物館廣場的原貌,高樓大廈可以蓋到江北。

  哈市電信規劃設計院於仲認為,復建『尼古拉』,是博物館廣場綜合改造的點睛之筆,同時也可以消除失去『尼古拉』的遺憾和永遠的心痛。不可否認,時代的變遷是無法抗拒的,完全復原也是不現實的,但不應妨礙『尼古拉』建築本身的風格和藝術性在廣場中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理由九:提高城市競爭力

  哈市市民張信認為,復建『尼古拉』,可以提高城市魅力、開發旅游資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有利於哈爾濱的經濟發展。張信說,一個城市要向外界彰顯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纔能夠引來更多的關注,促進自己的發展。哈爾濱獨特的地域文化不外乎兩點:冰雪和『洋』文化。洋文化又集中體現在城市的建築風格上,很多夏天到哈爾濱來旅游的外地人,都是衝著哈爾濱宜人的氣候和歐陸風情的建築特色。復建『尼古拉』,把博物館廣場整合成老城區的中心,就會形成一種潛在的發展環境,游客帶來的將不僅僅是旅游業的效益,賓館、餐飲、交通等行業,甚至增加投資等都會有裨益。

  離休乾部徐浩認為,這麼多年,博物館廣場折騰來,折騰去,拆了建,建了拆,直到現在的『大玻璃罩』,實在是與國際化的哈爾濱極不相稱。重建『尼古拉』,不僅可以了卻遺憾,還可提高城市競爭力,早促事成,多方受益。

  理由十:恢復歷史記憶

  哈工程大學汽車電腦研究所的於棟國認為,『尼古拉』原址環境和廣場周邊現狀已經不允許再插進一個『尼古拉』了。與此同時,很多哈爾濱人,包括自己在內,都不能忘卻『尼古拉』的美麗;上了歲數的哈爾濱人,大多都有關於『尼古拉』的美好回憶。如果復建『尼古拉』,可以考慮挪到一個距離博物館廣場較近的地方。

  讀者劉鐵山認為,『尼古拉』,在哈爾濱人心中,已經是一個抹不去的精美藝術形象,重建之後肯定可以成為哈爾濱的城市標志。當年的大連到處鋪草植綠,一開始也沒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但是現在呢,所有的大連人都因此而受益了。當時大連提出的是經營城市的理念,把一個城市當作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來經營,誰都想把自己的家庭變得更美、讓自己的企業變得更有實力,復建『尼古拉』就是一種經營的做法,把博物館廣場經營成為城市的標志,其帶來的效益不是簡單的、表面的、可以計算的經濟收入。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