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16日電 我國的最北端,有一片蒼茫、浩瀚的林海,她護衛著黑龍江和松花江兩大水系,並與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一同構築了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華北地區的生態屏障。這裡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生態系統佔有絕對主導地位。然而經過幾十年大規模的采伐,這裡的森林資源儲備急劇下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由此,如何讓日漸衰老的『森林母親』重煥生機就成為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個領域的深層次問題。
從2002年開始,大興安嶺地區以區域發展為著眼點,提出對大興安嶺森林價值進行評價,並探索將森林資源納入綠色GDP核算研究,力求為大興安嶺林區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這在全省開了先河。
3年來,由當地林科所科研人員與北京林業大學專家組成的聯合課題組在深入研討國內外相關案例,並緊密聯系大興安嶺的區域特點後,對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價值進行了評價,計算出了基於森林的綠色GDP,並力求准確地反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對當地森林資源的影響。
這部名為《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價值評價及納入綠色GDP核算研究》的報告一經推出,即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十位權威專家聚首加格達奇,針對這份在當前具有強烈探索意義的報告各抒己見。報告的起草者認為,實行綠色GDP核算對於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森林進行合理生態補償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專家們則暢所欲言,並力圖為大興安嶺林區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年約780億元森林環境價值凸顯生態功能
大興安嶺廣袤林區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價值。但是如果以統一的貨幣單位進行計算,大興安嶺的森林究竟值多少錢?
在這部報告完成之前,恐怕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在報告中,作者通過分別計算森林的經濟價值、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並將三個價值類別的總和累加,得出的結論是,大興安嶺森林年產出效益為820.04億元。其中,森林的經濟價值為每年31.61億元;森林每年所產生的環境效益為779.78億元;森林的社會效益為每年8.65億元。
對於這樣的結論,專家們有著整體的認同,但對於具體的計算方法則各有見地。
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侯元兆認為,報告非常細的摸清了大興安嶺林區的家底,具有開創性。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對於環境資源的核算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只能說這部報告大致反映了大興安嶺森林的實際價值。而來自國務院法制辦的金武衛處長則指出,報告改變了人們對森林價值的傳統思路,讓閱讀者更全面認識到森林的價值,但是,報告中關於森林價值的計算方法主要是借鑒了國外的理論,經驗還不成熟。
在討論中,專家們認為對森林價值的核算,更多的是起到一種警示作用,根據報告得出的數據,大興安嶺森林每年所產生的環境效益為779.78億元。雖然這一數字的精確性還有待商榷,但是,其在所有價值中佔有絕對優勢的事實不容置疑,這也更具有說服力的表明,森林的生態功能遠遠大於其作為木材被采伐的帶來效應。
綠色GDP核算警示資源珍貴
關於綠色GDP,報告的起草者認為,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之後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綠色GDP核算將經濟活動中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從GDP中扣除,以反映經濟活動的淨增長。報告的起草者認為,基於森林的綠色GDP核算,可以揭示國民經濟增長的森林生態、經濟價值和生態環境成本,反映森林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橕力,能全面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對森林的影響,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據悉,目前各國通用GDP來表達經濟增長的數量。但是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出,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總量核算的核心指標,GDP沒把資源和環境成本計算在內,只能反映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與否,而不能說明資源消耗的狀況和環境質量的變化。因此,有人也稱它是『灰色』GDP。
顯然,作為一種全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GDP核算代表了先進的發展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傅崇蘭認為,大興安嶺地區在國內率先進行綠色GDP核算,這一方面說明當地政府官員具有先進的發展觀,另一方面也使人們更加全面的認識到環境資源的價值所在,充分說明以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是不可取的。同時,這個課題的開展,也為大興安嶺地區規劃未來發展藍圖提供了依據。
但是,綠色GDP核算的開展並非一帆風順。多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致力於此項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關於這種新的核算體系也存在著不少爭論。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模式,也沒有一個國家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綠色GDP結果。在綠色GDP核算中,自然環境資產的定價是一個難題。比如由於某一片森林被毀,造成當地水土流失,周邊原有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這個損失如果以貨幣單位來衡量該怎樣定價?
對此,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副司長高敏雪認為,當前我國在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綠色GDP核算是一個非常緊迫而且實際的話題。但是,這並不代表綠色GDP核算就是一把萬能鑰匙。在整個綠色GDP核算中,核算的結果好比金字塔的塔尖,只是對下層基礎的體現,它更多的是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它將促使社會形成一種珍視環境資源的觀念。因此,在核算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核算結果下面的不同層面,從中發現並解決問題。
大興安嶺:綠色GDP核算僅僅是開始
在當前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下,大興安嶺對森林資源價值評價並力圖將其納入綠色GDP核算,這顯然是一次可貴的探索。
據高敏雪副司長介紹,200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局成立綠色GDP聯合課題小組,開展自然資源核算及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試點研究,並在指標體系建立、價值核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全國有十二個試點省區,我省大興安嶺在這一課題的專項研究方面走到了全國的前面。
不過,在對課題本身所具有的開創性意義充分肯定之後,專家們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報告是否能為大興安嶺尋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根據此次調研結果,課題組認為大興安嶺應該在生態補償政策的研究,落實森林可持續經營對策,以及加強綠色財富政策的制定等三個方面拿出實際可行的措施。在生態補償政策方面,課題組建議對大興安嶺建立生態省建設專項基金,同時開征生態補償稅,建立大興安嶺地區協調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並建議將生態補償機制納入法制化軌道。
但是,對於課題組提出的結論與對策部分內容,專家們普遍感到『不解渴』,認為報告還沒有給大興安嶺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正如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處長李海林所指出的,報告應該做出更為詳盡的規劃,即大興安嶺如何盤活用好森林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從而探索出一條產業、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專家們相信,未來,隨著對這一課題的更深入研究,大興安嶺必將成為我國最北端那片永遠生機勃勃的綠色海洋。
鏈接
世界各國森林資源核算的研究現狀
美國認為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效益包括物質方面的正效益,也包括自然資源的使用對環境造成損害的負效益。在核算上,對現有的核算賬戶進行修正,把環境當成一個生產部門,計算環境治理及防止污染的費用投入,並估價效益產出。
德國在森林資源核算中編制了三個賬戶,即:林業當前賬戶、林業平衡賬戶和林業積累賬戶,以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變化情況。
加拿大在核算中多數省的立木價是根據采伐後的銷售價格,用市場價逆算法計算的。立木價由省政府制定,並根據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價格指數的變化定期進行修正。根據采伐許可證持有者的年收入,省政府規定林價總額。然後按撥交采伐的林分價值進行比較評估,再將其分配給各采伐許可證持有者。
澳大利亞為反映森林資產、效益和成果,在林業核算中使用四種不同的會計方法。即:林分法、永續利用法、估價法和現金會計法。反映森林資產的歷史成本和價值。
背景資料
綠色GDP
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逐漸加深,『綠色GDP』一詞成為一時之尚。尤其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更使『關注自然生態成本』成為社會共識。綠色GDP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指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成本後的國內生產總值。
197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先提出了『生態需求指標』即ERI。挪威是最早開始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家。為此,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魚類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氣排放、水排泄物、廢舊物品再生利用等項目的詳盡統計制度,為綠色GDP核算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學者、專家關於綠色GDP概念與算法的研究開始起步。從2003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對全國的自然資源進行了實物核算。這正是開展綠色GDP核算的重要基礎。從200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成立了綠色GDP聯合課題小組,綠色GDP核算方法研究也首次列入2004國家社科基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