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0日電 28日,記者在哈爾濱老鼎豐食品公司見到了老鼎豐的第三代傳人徐玉鐸,今年74歲的徐老作為國家特級技師曾去日本傳授過糕點制做技術。徐老向記者講起了工作60年的老鼎豐,以及哈爾濱市道外區過去蓬勃發展的民族產業。
1932年,徐玉鐸出生在山東招遠縣農村。由於家庭貧困,1942年逃荒到哈爾濱。14歲時到位於正陽三道街南方人張啟濱開的,具有前店後廠的老鼎豐做起了學徒。當時店裡只有5個人做工,到了過年過節買糕點的人多了,纔增至到6個人。徐玉鐸每天起早貪黑,在店裡忙前忙後,生怕掌櫃的嫌他偷懶。師傅石金寶對徐玉鐸的要求更為嚴格,在手工做糕點時,往糕點上打彩點,不論是位置打歪了,還是顏色打淺了,都會立刻遭到師傅的打罵。因為是小批量生產,所以老鼎豐的點心一直以制做精良而著稱,點心出爐後直接擺上櫃臺。經過3年半的學徒期,勤奮的徐玉鐸終於學到了老鼎豐制做糕點的精髓。
提起老鼎豐的過去,徐老笑容滿面地講起了美妙的傳說。早在二百年前,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浙江紹興巡訪時,一次品嘗一家果匠鋪的點心,覺得風味獨特,欣然提筆御賜『老鼎豐』三個大字。意思是,鍋裡總是有許多好吃的。從此,老鼎豐字號的果匠鋪如雨後春筍,出現在中華大地上。據說在全國各地有數百家,而當時在哈爾濱道外就有3家。經過歷史的沈淀,如今只保留下來天下『獨此一家』的老鼎豐了。
據徐老回憶,那時的老鼎豐不但糕點出名,而且炒的瓜子也是當地一絕。當時在新舞臺、華樂舞臺唱戲的演員們,也經常光顧這裡,在買糕點的同時,也要捎帶買些瓜子回去。當年在老鼎豐附近,還有位於南頭道街賣雜貨的天豐湧,以及正陽街上賣百貨的大羅新和同記,生意都非常興隆,無論是在哈埠,還是省內各地都有較為廣泛的影響。由於這些店鋪的存在,促使當時該地段非常繁華。
徐老掰著手指講,在哈爾濱的山海雜貨業中,要數1905年開業的天豐湧字號最老,規模也最大,經營的品種有乾菜、茶葉、紙張、調料、食品等。到了過年時,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都會跑到天豐湧去辦些年貨。而當年和大羅新同是一個東家的同記商場曾是道外商業圈中的『老大』,它以特有的經營方式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來客,那時曾與南崗的秋林相媲美。同記不僅商品齊全,而且管理嚴格,服務熱情,童叟無欺。當年的老同記是劇院式的二層大廳,讓顧客不管在哪個位置都能把整個商場一覽無餘。上到二樓如果感覺累了,在四圈走廊上每隔不遠就有排椅供大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