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7日電 領導來了,黨員來了,企業家來了,個體工商業者來了……一雙雙真誠的手握住了被幫扶戶的手,一個個脫貧致富的思路正在逐個變成現實。今年以來,雙鴨山市在實施『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中,堅持標本兼治,強化措施,創新載體,正在實現由『幫扶』向『幫富』的重要轉變。
家住雙鴨山嶺東區的貧困居民張月雪,今年可以說打了一個漂亮的脫貧翻身仗。丈夫早年去世、兩個孩子上大學,生活舉步維艱。正當她生活陷入僵局、一籌莫展之際,雙鴨山嶺東區委書記蔡洪生與她結成了『一幫一』扶貧解困對子。在了解到她有養雞經驗時,幫她協調貸款5000元,扶持她發展養雞業,並在衛生、銷售、購種雞和飼料等方面給予了極大幫助。在她的精心經營下,目前雞存欄1800只。同時,她還種植了蔬菜。今年,蔡書記又幫助她協調貸款1萬元搞起了養豬業,實現了多種經營脫貧致富,年收入達2萬餘元,徹底地擺脫了貧困。像幫扶張月雪一樣,集賢縣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李連華,幫扶縣鋼叉廠的下崗職工裴氏兄弟開辦豆腐坊,點燃了兄弟三人生活的希望。
幫扶解困只是治標,只有讓貧困群眾掌握持續增收本領,逐步走上富裕路纔是治本之策。雙鴨山市按照脫貧解困『吃上飯』,告別貧困『吃飽飯』,走向致富『吃好飯』的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扶貧解困工程的順利實施。
針對國有企業轉制、並軌,下崗職工分散、不易統計管理的實際情況,雙鴨山市以社區為單位,在全市135個社區對貧困下崗職工和貧困戶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摸底,確定了一批有勞動能力、有致富願望、扶一把就能乾起來的貧困職工和貧困居民。按照打下致富基礎、逐步走向富裕的幫扶目標,進行重點幫扶。同時,雙鴨山市還重點開發了以奶牛和生豬飼養為重點的養殖業、以棚室蔬菜為重點的種植業、以小買小賣為重點的流通業、以糧食和飼料加工為重點的加工業、以勞務輸出為重點的打工業等五個扶貧產業,創建扶貧解困基地177個。
為使貧困群眾能有一技之長,雙鴨山市還堅持扶貧與扶技、扶志相結合,突出貧困職工和貧困居民的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一幫一』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勞動就業、科技、群團等部門,建立了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培訓基地14處,從創業意識、就業技能、致富願望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培訓,共培訓貧困職工和貧困居民5236人次,使3000多名貧困職工實現了就業或自主擇業。友誼鎮工會主席邵玉霞幫助婁桂纔上食用菌項目,免費送他到雙鴨山市科協舉辦的食用菌技術培訓班學習,還出錢讓他到八一農大學習請教,終於培育出了多種食用菌。如今,婁桂纔每年收入達3萬多元,一舉翻身致富。
幾年來,雙鴨山市進一步完善幫扶思路,創新幫扶載體,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深化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成效,先後確定了幫能人、上項目、興產業的扶貧解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建基地帶動,興產業拉動的扶貧工作新局面。雙鴨山市『一幫一』辦公室及時制定了扶貧基地的標准,市總工會率先建立了電腦、面點培訓基地,對貧困職工、貧困居民進行免費培訓;雙礦集團工會在嶺東區投資300萬元建起了養殖場,安置困難職工就業30人;尖山區結合實際創建了創業示范型、吸納就業型、技能培訓型三種類型的扶貧基地;饒河縣在每個黨委都建立了一個扶貧基地,共建種植業、養殖業、商服業、加工業基地28個。目前,雙鴨山市共創建扶貧解困基地200個,安置就業8431人。其中再就業基地84個、再就業培訓基地19個、扶貧解困養殖基地73個、扶貧解困種植基地24個,僅尖山區建立的15個扶貧基地就安置3130人就業或發展種植、養殖業,並有9人走上了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