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電(記者 強銳) 7日上午,省長張左己在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經濟結構調整』一詞引起了委員們的熱烈討論,記者現將這一關鍵詞進行解讀:
名詞解釋--經濟結構調整
經濟結構是指社會經濟各種成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以及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合理的經濟結構應當是能夠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自然資源、使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實現了經濟活動的良性循環。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對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五』期間,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昇級步伐加快,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成為制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需要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在結構調整中實現較快發展。
2005年黑龍江省經濟結構調整回顧(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2005年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去年糧食總產720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工業調整改造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66.3億元,利稅1467.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3%和35.9%;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開局良好,東部煤電化基地順利啟動。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8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0%,佔全省生產總值的33.0%,進出口額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5.2%,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0%。
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一些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經營管理機制不活,沒有完全擺脫困境;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夠合理,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偏低,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不快。
2006年黑龍江省經濟結構調整展望(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深入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積極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種植業標准化達到1.2億畝。調整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努力提高優勢產業集聚和配套能力。
努力提高優勢產業集聚和配套能力。積極承接有利於促進我省工業發展的國內外產業轉移,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密切產業聯系,以哈爾濱、齊齊哈爾兩市的航空、汽車零部件園區和機電工業園區為集聚平臺,繼續搞好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等配套協作體系建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重點抓好精深加工類、龍頭配套類、節約循環類等30個產業鏈的延伸和配套。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旅游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努力擴大第三產業輻射帶動能力。
繼續加大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深入貫徹『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堅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則,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為其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全面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不斷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要注重引導和鼓勵各金融機構開發適宜非公有制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企和集體企業改革,形成一批新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非公有制大型龍頭企業。依托專業園區、優勢資源,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企業,促進非公有制企業集群化發展。今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要達到21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由130戶增加到200戶。
不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資產重組步伐,力爭培育一批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完成既定的三年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造任務,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大力推進政策性破產工作,確保完成20戶,力爭達到50戶。全部完成省屬企業的輔業改制和分離辦社會工作。實施哈爾濱市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建設,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充分發揮企業在改革中的主體作用。
政協委員為黑龍江經濟結構調整建言獻策
朱榮科:轉變政府觀念和政府職能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
經濟結構調整是我省工作的重點。有學者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和高新技術比重小、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是因為缺少資金,也有人認為是缺少法規制度和管理經驗,但是,我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是要落在轉變政府觀念和政府職能上。政府應該增強服務意識,建立健全經濟保障制度,切實提高中小企業引進高新技術、承受風險的能力,這樣纔能加速民營科技經濟的發展,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而對於大型企業的建立和企業集團化,則影響了企業的改制,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俗話說:船小好調頭,所以應該著重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把經濟結構調整落到實處。
霍貴成:面向市場、增強產品科技含量和競爭力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昇級,這是加快發展的一條主線:對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昇級,我們應該面向市場,在充分了解調查市場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需求、發揮優勢產業,所謂指哪打哪,目標明確;第二,我們應該增加產品自身的競爭力,增強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及能夠推動傳統產業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注重人纔,建立自主創新型企業,積極促進產業結構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