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民進黑龍江省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網絡環境
2006-02-09 18:55:06 來源:東北網  作者:焦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於智玲

  東北網2月9日電(記者 焦洋)今天上午,省政協九屆四次會議進行大會發言,省政協委員於智玲代表民進黑龍江省委做了題為《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網絡環境》的發言。

  在發言中,民進黑龍江省委針對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其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提出建議。通過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活動,努力創建適合青少年需要的文明網站和文化產品。全文如下:

  標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網絡環境》

  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互聯網在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時,也對青少年的網絡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十四統計報告表明,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為8700萬,其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佔到總數的17.3%,超過1500多萬人。如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其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是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也是事關社會穩定和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深刻理解網絡道德的內涵及其特點

  以因特網技術為基礎的『網絡社會』,因人們的交往和活動方式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對傳統社會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呈現出不同於現實社會道德的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現實社會的『熟人社會』環境和社會輿論、利益機制、法律制裁等道德他律手段的強大力量,使得傳統社會道德得到相對較好的維護和發展。而一旦進入『反正沒有人認識我』的虛擬界域,人們就可能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角色與各種制約,揭掉『面具』,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弱化了傳統社會道德的規范作用。可見,以因特網技術為基礎的這種更少人乾預、過問、管理、控制的『網絡社會』環境,對道德標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客觀分析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利益和需要,建立一種網絡人自發形成、自覺自願擁護的新型道德規范體系。

  『網絡社會』道德並不強求類似現實社會道德的統一標准,只要其網絡行為不違背『網絡社會』的主導要求,網民並不需要因為加入因特網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網絡道德作為一種以『慎獨』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並不是對傳統社會道德的簡單拋棄,而應在揚棄基礎上進行艱苦地改造與創新,並上昇至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度纔能具有自律性,纔能有效地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

  二、網絡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網絡是把雙刃劍』。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通過互聯網迅速在全球廣泛傳播,引領人們在更廣闊的空間裡創造更舒適的生活,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與社會的不斷進步。但是,『網絡社會』的開放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又使得人們在與機器的交往中變得冷漠,甚至認為盜竊、入侵等犯罪行為也不過是敲擊了幾下鍵盤、點擊了幾下鼠標而已;也使得各種信息在互聯網上自由傳播和交流,弱化了各方面對網絡信息的控制權和管理權,為網絡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導致網上淫穢、色情、凶殺、暴力、迷信、偽科學、邪教、反動、欺詐等有害信息泛濫成災,不僅嚴重敗壞社會風氣,污染社會環境,而且對末成年人的道德品質和健康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據調查,我國現有的1500萬未成年網民中,有46%經常光顧色情網站,網絡色情已經成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誘因之一。《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28日報道,據警方介紹,目前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中,與網絡有關的案件已經佔到70%一80%。網絡不良信息的嚴重泛濫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公害,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同時,網絡道德問題又是現實社會中的道德問題在網絡時代的具體體現,是人類自身在科技發展時代所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衝突的集中反映。非法網吧屢禁不止,青少年沈緬於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網絡在深深作用於青少年身心發展、考驗他們信息判別、道德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在拷問著網吧經營者、網上信息傳播者的道德良知,拷問著游弋在網絡世界的每個網民以及整個社會的良知。網絡道德教育的對象不能僅指未成年人群體,生活在網絡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教育的對象,懂得什麼是必須恪守的道德規范,什麼是應當遵循的游戲規則,什麼是不道德行為,從而自覺形成網絡自律,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不道德和犯罪行為發生。網絡道德教育決不是針對網絡道德問題的應時之舉,而應該作為學校道德教育乃至社會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網絡道德教育需要全社會同心協力、齊抓共管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乾意見》(中發正[2004]第8號文件)中,對加強網絡管理、淨化網絡環境提出了明確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2004年5月召開的全國加強和改進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把淨化網絡環境,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到了關系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為了進一步落實好中央的精神,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健全與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嚴厲打擊日益嚴重的網絡色情問題,努力營造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當前,我國已經加快了網絡立法的步伐,一系列網絡法規已經相繼出臺。2004年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下發的《關於依法開展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專項行動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在專項行動中,要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利用淫穢色情網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不法分子,努力從源頭上打掉網上淫穢色情賴以傳播的基礎,堅決遏制住網上淫穢色情活動發展蔓延的勢頭,增強全社會依法治『網』的意識和能力。現實的問題是,有關部門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加強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

  2、加強科學技術研究,采取一些強制性技術防范措施淨化網絡環境,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安全、有序的網絡空間。網絡的開放性和無國界性,使許多國家政府打擊淫穢色情網站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難以奏效,因而只能利用技術手段對色情信息進行封堵,防止未成年人接觸網絡色情等不良信息。我國清華紫光公司於2003年成功地開發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綠色產品——紫光S鎖(大眾版),具有內容過濾、時間控制、外設鎖定、軟件控制和歷史記錄等多項功能,為廣大家長約束和監管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建議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全社會大力推廣。

  3、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活動,努力創建適合青少年需要的文明網站和文化產品。維護網絡文明不僅僅是未成年人的責任,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本著『主動出擊、積極應對、把握導向』的原則,以日常教育為基礎,幫助青少年學會在網絡世界裡趨利避害。既要做到不瀏覽、不制作、不傳播不良信息,又要鼓勵和指導青少年利用免費網絡資源,多瀏覽雛鷹網、中青網等優秀網站,並積極參加他們組織的各項活動;多參與網絡制作,主動佔領網上陣地,充分發揮校園網的示范引導作用,通過精彩的頁面、健康有益的欄目和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信息吸引青少年到網上學習。只有讓廣大青少年在充分的網絡自由下,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不斷成長為合格的網絡公民,網絡文明纔能真正落到實處,實現『文明上網、文明建網、文明網絡』的社會需求。

  網絡文明是社會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網絡發展的必然選擇。願全社會攜起手來,努力開闢一條網絡道德教育的發展之路,共同為青少年打造一個『綠色網絡空間』。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