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黑龍江省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書 面)
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06年2月7日)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全省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全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的戰略和省人大十屆四次會議精神,積極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全省經濟在上年高位運行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速度較快增長、效益大幅提高、社會發展和諧的特點,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提前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主要特點是: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2005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5510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1.6%,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他主要經濟指標與GDP同步增長:糧豆薯總產達到720億斤,比上年增產93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66.3億元,增長15.3%,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增幅。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價格總水平穩中趨降,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1.2%,比上年漲幅降低2.6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467.7億元,比上年增長35.9%。其中,實現利潤1065.7億元,增長41.6%。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33.2,增加38.4點。規模以上地方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實現利潤63.2億元,增長7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73元,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21元,在去年20%的高增長基礎上,增長7.2%。地方財政收入392.6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18.2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增長18.6%和17.4%;主體稅種增幅較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分別增長27.4%和42.4%。
三大需求同向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94.2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增幅提高3.3個百分點,是1995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6億元,增長37.1%。全省開復工億元以上項目449個,比上年增加74個;完成投資713.1億元,增長19.3%,佔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43.5%,拉動全省投資增長8.8個百分點。全省2005年重點推進的200個大項目中,開復工145個項目,完成投資275.3億元。國道主乾線綏滿公路亞布力至尚志段、大慶煉化公司30萬噸聚丙烯、哈南至吉林合心第二回500千伏輸變電、北大荒馬鈴薯深加工、黑龍江珍寶島制藥血塞通中藥系列產品擴建、全省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等26個項目建成投產。黑河黑龍江大橋、大興安嶺洛古河大橋、雞西機場、伊春機場、哈爾濱軌道交通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利用開發性貸款660億元的第一批貸款項目開始啟動。全省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760億元,增長13%,繼續保持較高增幅。由於收入穩定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增長27%,增幅提高近10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突破90億美元大關,達到95.7億美元,增長40.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7.7個百分點。服裝和鞋類出口分別增長76.2%和62.5%,機電產品出口增長77.2%。對俄羅斯進出口仍佔主導地位,實現進出口總額56.7億美元,增長48.5%,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59.2%。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4.5億美元,增長17%。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31億元,增長59.2%。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2005年末,一、二、三產比例為12.2?53.9?33.9。農業結構全面昇級,種植業中綠色、特色和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增加,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490萬畝,增長44.6%;水稻種植面積增加300萬畝;優良品種率達到97%,標准化實施面積接近70%。畜牧業實現總產值460億元,增長15%,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15.3%、4.5%和17.6%。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40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2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6%和21.6%。
六大工業基地地位進一步突出。全年完成投資602.6億元,增長45%,佔全部工業投資的88.6%;實現產值4383.8億元,增長29.4%,佔規模以上工業的94.8%。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進展順利,產業集聚初現成效,15個啟動區協議入區企業343個,開工建設項目211個,完成投資87.5億元。
消費結構出現新變化。轎車銷售額增長46.1%。在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中,組合音響、數碼相機、移動電話機、微型計算機和攝像機零售量分別增長83.4%、1.7倍、1倍、72.9%和80.3%。旅游業繼續較快發展,共接待海外旅游者82.2萬人次,增長12.1%,創匯3.4億美元,增長12.7%;國內旅游4465.5萬人次,增長11.6%,國內旅游收入252億元,增長11.9%。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國企改革穩步推進,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或基本完成改制92戶,佔全年目標的86.8%;重點推進的18戶破產終結企業已完成9戶。四大煤礦、西鋼、北鋼、龍滌等重點企業剝離不良貸款48.1億元。積極推進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省屬107所企辦中小學移交工作基本結束,大中型企業的509個輔業單位與主體成功分離。農村稅費改革正向全面、綜合、配套方向推進,鄉鎮機構、鄉村財政財務管理和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等三項改革完成了階段性任務,農村普遍建立了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制度、涉農收費制度,通過轉移支付確保了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及義務教育正常經費支出的需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增強。實現增加值1818億元,增長20%,佔全省經濟總量的33%;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私營企業進出口佔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5.2%。
社會發展和諧。城鎮新增就業69.1萬人,比上年多增4.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8.6萬人,『4050』人員再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2%,低於全年控制目標1.08個百分點。城鎮社會保障試點工作基本完成,172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現了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科技事業發展加快,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82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5項,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獲一等獎。在97%人口地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城鄉勞動力培訓力度不斷加大,高等教育發展取得新成果。基本完成13個市(地)疾病防治、控制體系工程建設。在綏化市農村開展了最低生活保障試點,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紮實推進,農民直接補貼和農村社會事業建設資金投入有所增加,貧困地區脫貧步伐有所加快,人畜飲水解困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各項文化事業全面發展。在第十屆全運會中,我省金牌數量居全國第九,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全省社會穩定,治安良好,刑事案件下降,各種上訪或來訪事件均呈下降趨勢。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5年,我省全面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各項計劃,但從經濟運行情況看,一些深層次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保持經濟社會較快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第一,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一是種糧收益有所減弱。2005年末,水稻收購均價雖比上年略有提高,但由於終端市場大米價格未漲,水稻收購價格已無上昇空間。由於受南方禽流感的影響,玉米收購速度放緩,價格比上年下滑10%。大豆收購高開低走,價格比上年下降10%以上。由於全國糧食大豐收,受市場影響,糧食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很小,從增量上看,種糧收益對今年農民收入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二是農資價格居高難下。2005年我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8.6%。受生產成本推動,今年農資價格仍將保持上漲的趨勢,雖然國家將對農民實行直補,但很難完全消化農資價格上漲造成的減收因素。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氣象條件不確定。
第二,工業部分行業、企業效益下滑,虧損數額增多。截止到2005年末,全省272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749戶虧損,虧損面達27.5%;按可比口徑計算,虧損企業虧損額37.8億元,同比增長2.6%。扣除大慶油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13.2%。主要原因:一是生產成本加大。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總指數增長11.8%,產品出廠價格漲幅遠低於成本的增長。二是部分原材料價格與工業品出廠價格『倒掛』。受石油、煤價格大幅上漲影響,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橡膠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虧損增加。三是受市場供求關系約束。國家實施宏觀調控後,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水泥行業全行業出現虧損。
第三,金融信貸增幅持續下降。近年來,我省貸款低位運行態勢一直未能有效扭轉。一是信貸總量持續少增,存貸差進一步擴大。2005年底,全省貸款餘額比年初增加98.6億元,不足上年的一半。存貸差由上年同期的1275億元擴大到2476.6億元,擴大近1倍。二是工商業短期貸款繼續減少,比年初減少33.2億元。三是中長期貸款大幅下滑。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41.2億元,同比少增116.4億元。金融信貸增幅持續下降,嚴重影響我省投資的增長,造成部分行業與企業資金緊張、中小企業融資難,銀行業自身『雙降』壓力增大,虧損加劇。
同時,發展環境還不盡人意,安全生產基礎十分脆弱,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能力弱,財政收入增幅較低,消費和投資的規模、增速與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些都是2006年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
三、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建議
2006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開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九屆七次會議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統籌考慮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建議2006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3%以內,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4%以上。
為實現以上目標,2006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要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業和農村的范圍,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提高農民增收的能力和水平。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8%。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4000萬畝,標准化種植面積1.2億畝,分別提高15%和20%。加快『主輔換位』步伐,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40萬噸、115萬噸、510萬噸,分別增長13.3%、9.5%、15.9%;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42%,提高2個百分點。加強對農民外出就業的培訓、信息引導和服務,重點支持15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地縣和15個外派勞務基地縣的職業技能培訓設施(場所)建設,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450萬人以上,農民人均創收880元,分別提高12%和24%。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640億元,增長16.5%;帶動基地面積6000萬畝,增長7%。
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盡快啟動實施黑龍江、烏蘇裡江和興凱湖乾流沿岸大型灌區工程。抓好西部乾旱地區抗旱水源、節水灌溉和三江平原澇區排澇工程建設,完善22處大中型灌區配套設施,改造中低產田33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40萬畝,農業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提高4個百分點。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0萬農民當年實現自來水入戶,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36.5%提高到40.5%。建設通村公路1萬公裡,在8個不通高等級公路的縣中,實現5個縣貫通、3個縣開工建設;不通公路的鄉和村屯,實現全部通車。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3萬個,建衛生廁所1.24萬座;在哈爾濱11個縣(市)開展以圍村、圍園、圍宅綠化為重點的生態村建設試點。
加強農村公共事業薄弱環節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全部完成農村中小學113萬平方米D級危房改造,完成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二期工程,覆蓋2/3農村中小學。加快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由14個縣擴大到33個縣,用兩年時間徹底改造鄉鎮衛生院危房。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加快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積極穩妥地開展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鄉村財政管理體制三項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大膽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途徑,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改革,創新農村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營組織發展到4800個,輻射農戶達到15%以上。
(二)加快工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集聚昇級。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產業集群,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昇我省優勢產業和骨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
以推進六大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發展優勢主導產業。重點抓好精深加工類、龍頭配套類、節約循環類等30個產業鏈,研究落實國家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意見的具體措施,加快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的數字化改造。煤炭產量由9700萬噸提高到9800萬噸。發電量由606億千瓦時提高到634億千瓦時,乙烯產量由55萬噸提高到60萬噸,微型汽車和轎車產量由25.3萬輛提高到29.3萬輛,原油產量保持在4310萬噸以上。
加快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推進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規劃,落實政策,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基礎設施和15個啟動區項目建設,新增增加值150億元。以哈、齊兩市的汽車零部件園區和機電工業園區為集聚平臺,繼續搞好汽車、發電設備、大重型設備、重大基礎裝備的配套協作體系建設。研究提出東部煤電化基地發展規劃,積極推進雙鴨山魯能煤電化一體工程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雙鴨山電廠三期擴建等項目,盡快形成煤電化一體綜合開發的優勢產業群。
(三)以大項目建設為載體,保持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繼續實施大項目戰略,全力推進200個重點項目,抓緊謀劃大慶煉化聚丙烯改擴建等39個大項目,開工建設全省通村(鄉)公路等45個大項目,加快建設一重集團重大裝備中期改造等82個大項目,哈爾濱磨盤山水庫供水一期等34個大項目力爭建成投產或投入使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
紮實做好前期工作。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密切配合,上下結合,多方聯動,超前培育和開發謀劃項目。依托哈電站集團、哈航集團、一重集團等優勢企業,加快謀劃開發先進制造業項目;進一步發揮中央企業在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軍工裝備生產等方面的投資潛力,爭取有更多的項目落戶我省;圍繞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謀劃一批水利、交通、城建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大項目。
拓寬投融資渠道。准確掌握國家產業政策及投資重點信息,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加強與開發銀行的合作,加快實施開發性金融貸款第一批合作項目,啟動第二批、第三批項目。建立新型銀企關系,及時向金融機構推介重點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投資重點,開展專題招商,促進產業集聚,形成『榕樹效應』。
切實改善投資環境。推廣『一站式』集中辦公和『一條龍』綜合服務,提高政府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研究制定符合本省實際的政策措施,降低投資成本。加快誠信龍江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各類工業園區,發揮園區政策靈活、基礎設施良好、利於形成產業集聚等優勢,為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構建新平臺。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推進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進程,不斷壯大服務經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
大力發展旅游、會展業。發展特色鮮明的生態旅游、邊境旅游、休閑旅游、『紅色旅游』和產業旅游。改造亞布力、吉華和黑河遠東等滑雪場,開發五大連池和大慶溫泉資源。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90萬人次,創匯3.9億美元;國內旅游者5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億元,外匯收入和國內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15%和20%以上。以哈洽會、冰雪節、雪博會、綠博會為主體,積極爭取承辦更多的國際國內會展,加快發展會展經濟。
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采用現代營銷方式和組織形式,促進經營業態創新。完成哈爾濱、佳木斯兩市55個國債社區服務中心試點任務,啟動全省『十一五』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哈爾濱、大慶等10個物流園區和15個專業物流中心建設。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吸引多方投入,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開發、信息諮詢等現代服務業。
積極培育市場,擴大消費。完善房貸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應。鼓勵生產、購買和使用經濟型轎車。研究實行帶薪休假制度,促進文化、教育、旅游消費。制訂優惠政策,啟動和繁榮各類專業市場。進一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鼓勵農用機械、家用電器等大宗消費。改善城鄉消費環境,培育和發展信用消費。
(五)加快發展科技教育,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橕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強化創新意識、完善創新機制、培育創新人纔。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6%以上。
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建設應用技術研究、產業技術創新、科技企業孵化、科技創新服務、科技融資擔保、國際科技合作和軍民兩用技術轉移7個平臺。圍繞優勢產業,依托重點企業,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50家,爭取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各1家。以對俄『一城、兩園、五個中心』為依托,建立和完善對俄科技合作平臺,引進俄羅斯高層次專家100人次,跟蹤20個以上科技合作項目,其中10%當年實現產業化。
積極實施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集中力量實施先進制造與信息化等6大科技專項,啟動30個重大科技自主創新項目。加快六大產業的企業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支持年產600萬噸煤礦礦井智能化采掘設備開發、百萬千瓦級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研制等50個重大項目實施科技攻關。
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繼續推進『兩基』攻堅、『雙高普九』工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47%。大力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在重點專業領域建設30所縣級職教中心、70個中職教育實訓基地、30個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加強重點學校、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和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建設,加快培養創新型科技人纔,特別是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創新型領軍人纔。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人數19.7萬人,增長28.8%。
(六)推進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全面落實省政府《關於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逐步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切實抓好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全省萬元GDP綜合能耗由1.59噸標准煤下降到1.53噸標准煤,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能源消耗下降5%;萬元GDP取水量由540立方米下降到489立方米;建築業及有關行業木材消耗降低10%,散裝水泥使用率由37.8%提高到38.8%。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提高土地資源承載經濟的能力。積極推進煤礦瓦斯、煤矸石、粉煤灰、森工廢料、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的綜合利用,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均提高2個百分點。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大慶、七臺河和伊春分別作為石化、煤炭和林木資源循環開發利用的試點城市,爭取部分地區、行業和企業列入國家廢棄物資源化試點;積極推進牡丹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試點工作,謀劃和建設七臺河寶泰隆煤電化一體、鶴崗煤層氣和粉煤灰、煤矸石開發利用等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城市中水回用率由43.5%提高到4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76%提高到78%。
加快生態省建設步伐。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濕地、草原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搞好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黑龍江省『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啟動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推進重點工業企業的廢水治理,加強大氣污染源和工業廢氣的治理。工業廢水、粉塵、煙塵排放達標率分別達到95%、90%、95%,均提高1個百分點。
(七)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進出口總額增長20%以上。
全力推進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對俄進出口總額增長26%以上。承辦好『中國俄羅斯年』系列經貿科技活動。加快建設境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對俄出口加工基地、農產品出口基地和對俄科技合作基地。以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加快發展沿邊經濟帶。完善綏—波、東—波互市貿易區功能,爭取盡早開工建設黑河黑龍江大橋、大興安嶺洛古河大橋。
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和經濟組織走出去,開發利用境外能源、原材料、科技資源和農業、林業等其他生產要素。推進現有66個能源原材料合作項目,促成10個新的資源開發項目。鼓勵優勢企業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采取向上爭取、省內籌措、南聯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等舉措,解決資金問題,對俄投資增長20%。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達到30%以上,鼓勵境外原油、鋼材、紙漿、化工原料等重要戰略性物資進口。在鞏固與俄羅斯經貿合作的基礎上,擴大與港、臺、日、韓合作,加強與東盟的經貿聯系,開拓歐、美和中東市場及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努力構建貿易伙伴多元化格局。
努力提高招商引資水平與質量。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開展專題招商,推行中介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降低招商成本。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劃出專門園區,為全省各市、縣招商項目提供平臺。組織好第17屆哈洽會及赴歐美和香港等地的招商活動。加快南聯步伐,加強與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和東北其它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在資源開發、科研教育、產業整合等方面實行互動互補。實際利用外資19.4億美元,增長18%;利用省外投資280億元,增長20%。
(八)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促振興。切實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以轉變職能為重點,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創新。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大力推進省直29個部門、195戶企業的脫鉤轉制工作。優化行政結構,減少行政層級,合理界定事權,降低行政成本。積極穩妥地分類推進事業單位綜合配套改革。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產權為紐帶,組建煤機、造紙、紡織、旅游等大企業集團。按照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的要求,基本完成省重點部署的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抓住國家政策機遇,全部完成哈爾濱、齊齊哈爾省屬企業的輔業分離改制和分離辦社會工作,實施哈爾濱市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完成危困企業政策性破產8戶,12戶取得實質性進展,爭取30戶政策性破產立項得到國家批准。
以優化環境、政策支持為重點,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大政策性擔保規模,在不斷完善機制的基礎上,通過財政預算安排、財政借款、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等方式,把政策性擔保機構的貨幣資本,由目前的10億元擴充到25億元,年擔保能力達到125億元。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企改革,促其盡快轉型,形成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引進非公有制戰略投資者,壯大我省非公有制經濟規模;采取多種形式組建多元化的企業集團,培育非公有制大型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和培育『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群。
(九)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樹立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公正,促進社會和諧。努力擴大就業再就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重點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破產關閉企業職工、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和被征地農民、退役軍人的就業和安置工作。新增就業6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5萬人,其中安排『4050』人員10萬人。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確保當期基本養老金足額發放。實施屬地化動態管理,將符合條件的城市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在農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10萬人、450萬人、650萬人、300萬人,確保參保人數穩中有昇。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落實國家調整公務員工資、企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各項政策,千方百計提高城鄉人民收入水平。加大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全部兌現市(縣)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8項津貼補貼;加大補貼力度,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由19億元增加到23億元。
改善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供水排水、電力通訊、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推進市區內河整治工程,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加快建設哈爾濱道裡、濱江、哈熱和齊齊哈爾、佳木斯等集中供熱、供氣工程,減少城市污染。安排520萬元專項資金,在全省13個市(地)配置肉類產品品質檢疫監測車,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加快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園林綠地建設,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保護城市傳統建築和特色街道,加快建設博物館、科技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繁榮城市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