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2月25日電 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新和實踐最重要』——黑龍江阿城市委書記趙坤訪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統一模式,重在實踐,貴在創新。』阿城市委書記趙坤在向新華社記者談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如是說,『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阿城市將堅持以人為本,規劃先行,從市情出發,實行分類指導,做好新農村建設這篇大文章。』
『阿城市全市人口66萬,農村人口38萬,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38元,同比增長14.1%。』有著18年鄉鎮工作經歷的趙坤談起阿城農村狀況如數家珍。
趙坤說,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戰略決策,縣(市)級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陣地,縣(市)級黨委、政府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當作長期的歷史任務和中心工作抓實抓好。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阿城而言,發展生產是根本,農民生活寬裕是核心。沒有生產的發展,實現其他目標很困難。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阿城市把發展生產放在首位,把農民增收作為落腳點。
『不能就農村談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地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把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縣域經濟結合起來,單獨發展農村生產是很困難的。』趙坤說,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龍頭企業上來了,能更好地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同時,通過發展城市,又為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將多數農民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目前阿城的城市化水平在40%左右,應使其提高為60%。有了產業化作支橕,發展城市為前提,纔能真正實現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阿城市去年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6.1億元,到『十一五』力爭使年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這樣每年就有1億元可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支持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每個村得到的支持近百萬元。
正是基於這些想法,阿城市將加快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農村工業化,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郊區農業,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優勢品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以農村工業為主導、高效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紐帶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目前,阿城市正著力引進肉牛屠宰、生豬屠宰、玉米深加工、奶產品加工等產業化龍頭項目,力爭培育一批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名優產品和優勢產業。並充分利用阿城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發展農村工業,加強產品配套銜接,促進城市工業和產業鏈條向農村延伸。
趙坤介紹說,近幾年,阿城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快,達到69家。這些自發形成的民間組織不僅極富生命力,而且對農戶的帶動作用很大。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為農民服務』的基本方向,阿城市將進一步建設建立健全新組織,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營銷型及綜合服務型的行業協會、農民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力爭使鄉村主導產業都有行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並將積極探索黨支部或黨小組建在協會上的組織形式,把黨組織活動和協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良性互動。
『去年,阿城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800元。阿城的農民如果也能達到這一水平,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就有3萬多元,這樣發展生產、孩子上學、家人就醫基本沒什麼問題,生活也寬裕多了。其實,在阿城市有的村早就達到了這一水平。』趙坤說,像料甸滿族鄉紅新新村,全村人口不足1500人,去年村積累3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村裡的街路不見垃圾,兩旁綠樹成行。村裡義務教育普及率、住房磚瓦化率等均達到100%,多年未發生治安案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必要搞個什麼模式,創新和實踐是最重要的。如果阿城的農村都達到紅新新村的水平,那農民的整體生活將是什麼狀況,整個阿城市又將是一個多大的變化。我們對這一發展充滿信心。』在趙坤眼中,阿城市農村近期的發展藍圖似乎清晰可見。眼下,正為這一發展采取切實的行動:今年投資上億元新修通鄉通村公路240公裡,農村合作醫療今年全面實施,兩年內全部解決農村自來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