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發 攝
東北網3月10日電 『建設新農村當務之急要解決哪些問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怎麼搞?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哪些高招?』人代會開幕以來,王樹清代表基本沒閑著,一直遭遇各路記者『圍訪』。
老王昔日任拜泉『父母官』,率眾植樹造林,是聞名全國的種樹書記,還捧得『地球獎』。前幾年,他昇職齊齊哈爾市副市長,仍主管農業。對於三農問題他是『行家』。
新農村建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分量大,進京之前,老王就被提前『預定』:經濟日報、『綠色中國』約他談三農。3月2日早,我省代表團抵京,一下火車的老王即被央視一套的記者『守株待兔』。大會日程拉開,老王『正事』、『私事』一塊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半夜還打電話囑咐:明天的采訪千萬別『禿嚕』了。
再看看老王接待采訪的日程表:
3月5日,與東方時空談農村合作醫療。
3月6日,與央視七套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3月7日,與央視一套談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3月8日,本報記者走進他的房間,與央視七套『聚焦三農』欄目的記者撞個正著。『開會開出了額外任務,煩不煩哪?』記者問老王。『不煩!這是對基層代表、對民意民生的重視。也是學習提高、消化吸收報告的過程。』
額外任務雖多,會議發言絕不含糊。在8日下午分組審議時,老王開門見山:『新農村建設切不可刮風。國家剛提出來,很多事還沒破題,有的地方就說是新農村了。我省有個興十四村,從建國到現在,用了半個世紀,付華廷奮斗了一輩子纔這樣。就說環境問題,有人說現在是破壞和治理對峙階段。專家算了,一厘米黑土層,需要喂食400年,你們兩三年就給對峙了?明天就新農村,秀麗的田園風光了?這是一個誤導,由誤導而誤區,最後誤事。環境問題需要一代接著一代、一任接著一任地解決,切不可一個書記一把號,一個市長一個調。你乾一個地方,他乾一個地方,啥也整不透。』
趟著壟溝一路走來,黑頭發變成了白頭發,老王熟悉農民。他說,『農民有四個貧困,經濟貧困、知識貧困、生態貧困、權利貧困。最根本是知識的貧困。由於知識貧困,野蠻、愚昧、破壞、掠奪,所以造成生態惡劣、環境退化,顧了今天不顧明天。所以啥權也沒有,村務公開,假的也看不出來,掖起個啥事也不知道。』老王認為,建設新農村,全躺在國家上是不對的。他說:『新農村建設要注意三點:村官是主體,農民是行為主體,還要有個部門問責制。得回答怎麼落實,誰去落實,不落實怎麼辦的問題。』
此次人代會,老王帶來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大型農機提效和推廣林業循環再生技術等建議。他說,新農村建設一定不要高談闊論,要克服浮躁情緒,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開篇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