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3日電 平價醫院出現的大背景,就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看病難和貴,更重要的問題是醫療社會保障覆蓋率低和醫保作用弱所致。作為一種配角,平價醫院承擔不了衝擊傳統醫療市場的重任,因此,業內人士指出,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和商業醫療保障相結合的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醫保轉換角色,改報銷制為預付制,不當投保者的婆婆,而是當投保者的專業管家纔是解決看病難的根本出路。
據了解,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參加醫保的城市職工160多萬人,超過全市人口半數以上,但醫保籌資水平較低,醫保能力弱,自費比例很高,平均超過40%。
據了解,當前的基本醫保和商業醫保沒有擔起自己的責任,沒有形成互補而體現保險的作用,也即基本醫保和商業醫保沒有建立起保證體系和網絡,即基本醫保覆蓋率超過50%之後,商業醫保沒有發展起來起到補充作用。哈爾濱市上年商業醫療保險統計顯示,全市醫療保險品種中,醫保作為主險種的只有一個,作為從屬險種的有20多個,保費收入1億多元,但全部虧損。
有專家提出,建立一個普遍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醫療費用就可以在健康人群和病患之間分攤,從而可以避免大部分醫療費用只由病人負擔的局面。
醫保更重要的應該成為醫療的購買者,約束醫療服務的費用上漲。當人們把醫療費用預付給醫療保障機構之後,醫療保障機構就可以以集體的力量,成為醫療服務市場上的具有強大談判能力的購買者,從而有能力運用各種手段來控制醫療服務機構的行為,確保醫療服務的質量與價格相匹配。這樣一來,百姓也就不必作為單個病人出現在醫院,醫療服務買賣雙方市場力量對比不平衡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醫療服務買賣市場力量對比便可以從賣方向買方傾斜,醫療服務提供方也就不能為所欲為地多收費、多開藥、多檢查。這就出現了醫保企業間的競爭、醫院之間的競爭和醫保與醫院之間的互制,市場越充分,患者越受益。
實際上,現行醫療保障制度未能很好履行醫療服務第三方購買者的職能。現有醫療保障制度的多數受益者,在尋求醫療服務時,也必須繳納大部分醫療費,然後再向醫保機構尋求報銷。這樣一種做法導致了相當一部分醫療保障的受益者在就醫時還是加入了自費者的行列。結果是,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相當一部分醫療保障管理機構放棄了其醫療服務購買者的職能,醫保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便在於控制病人,而不是控制服務提供者。
因此,普遍意見認為,醫保根本的改革措施在於取消報銷制,代之以完全的預付制。在參保之後,百姓在醫院只需繳納自付的部分即可。大部分醫藥費用,應該由醫療保障管理者直接向服務提供者支付。這樣一來,醫保管理機構就可以同醫療服務提供者訂立契約,運用各種支付手段(例如費用包乾制、按人頭收費、按病種收費、按服務內容收費等等)的組合,來引導後者在控制費用和維持質量上保持平衡。當然訂立契約本身並不是一個免費的過程,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醫療保障的管理者大多僱用一批衛生政策和醫療方面的專家,系統搜集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行為,定期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能夠不斷地修訂合同,以強化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費用意識。
那個時候,平價醫院的存在與否,也就沒有了爭論的意義了。